三代人专业选择.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代人专业选择

三代人专业选择   陈家三代七口人在选择专业时如此决定:第一代听国家需要,第二代看自己兴趣,第三代走进了美国高考考场      陈家七口人,在距二儿子陈钢赴美读博士8年后,终于在2009年春节留下了一张合影,六口人在北京,陈钢一人在美国,他的影像通过视频传到家中,跟家人合了影。   陈家七口人中,三位大学本科,―位硕士、两位博士。最年幼的第三代,不打算参加内地高考,而是去香港参加SAT考试。      全中国都学俄国话      陈家的第一代大学生“老爷子”陈立柱、“老太太”陈淑英,中学是同班同学。1955年,徐州三中高三二班的高考生中,他们二人不约而同地报考了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当时三中、一中和四中还各有一位同学考取北大该专业。   当时高中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没有家长的指导,对于高校的了解除了学校的影响外,没有更多的信息来源。1950年毛泽东与斯大林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一边倒”向苏联,从1949到1960年间,苏联援华专家约有1.8万人。   学俄文在全国成为头等大事,各地建立了约30多所俄文专科学校。这还不算综合大学的俄语本科专业。至于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不等的短期俄语翻译训练班,更是雨后春笋。2009年4月,在一次纪念乌克兰大诗人合甫琴科诞辰195周年的会议上,陈立柱遇到一位朋友、当年短训班毕业的翻译,两人还回忆起曾经有人把“胸有成竹”翻译成“肚子里有根小棍棍”,吓得苏联专家马上要送这位翻译去医院的故事,都哈哈大笑起来。   原来希望能够悬壶济世的陈立柱,在中苏友好浪潮的感召下,决定报考俄语专业,他交上去的高考志愿表,只填了一个学校和+志愿“北京大学俄语系”。因为他在看鲁迅的书时,得知鲁迅的朋友、俄罗斯文学翻译家曹靖华先生是北大俄语系主任。1955年的8月,他如愿收到了来自北京大学俄语系的录取通知书。   陈立柱考进北大那年夏天,徐州三中高三二班的团支部书记陈淑英也收到了上海俄语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她报考俄语是因为一句口号:“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俄语生改当英语师      上海俄??在陈淑英入学的1955年改为四年制本科,更名为上海外国语学院。两年后,中苏关系在高层之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1957年4月“俄语人才过剩”的说法,在中国各大专院校俄语专业的学生中流传,5月,学校正式宣布高教部的决定,允许俄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转系。条件是,如果转文科,就不用考试,如果转理工医农,还要参加1957年的高考。陈淑英、陈立柱等俄语学生经历着又一次专业选择。   陈淑英觉得这是党的号召,应该积极响应。于是就报了农学。她还没参加考试就被转入了南京农学院,从头开始念了四年农学本科。   农学专业在她后来的职业生涯中并没有派上用场。1961年她被分配到江苏省金坛县农林局,由于三年“自然灾害”,许多农技人员都没有事情可做。后来组织上派她到县中教俄文,文革期间她又参加了“毛泽东思想英语培训班”,改教英语,从此开始了英语教学生涯,最后在高级教师的职务上退休。   北大就读的陈立柱在1957年也面临着重新选择专业的问题,这一次,他决定按着自己的理想转入医学系。学校给他两个月的时间复习化学和生物。   此时,正值反右运动前期,一位和他一块复习备考的同学跑过来;“陈立柱,我们不要再复习了,别考了。右派正在向党进攻,我们应该起来保卫党参加反右斗争。”但陈立柱选择了坚持复习,并参加了1957年高考。   高考的结果是,陈立柱在暑假里收到一份北大的通知,上面写道:   一、你已被录取到XX医学院,二、你的分数过线,正在为你联系学校;三、因成绩不够,未被高校录取。一个“勾”打在第二项上,但临近9月开学,他还没有收到医学院的通知,只好又回到北大俄语系,继续他的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      “这时候回北大系里,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半个多世纪后,陈立柱回忆起自己当年转系未成,全校反右运动正如火如荼的场景,他虽然没有被打成“右派”,但是“专业思想不巩固”、“追求个人名利”的定性定格是免不了的。   1960年,受过五年俄语本科教育的陈立柱由于“转系”事件,在毕业分配时遭遇到了“秋后算账”。在后来的更多年里,俄语专业毕业的陈立柱是以英语老师的身份教书育人。   他再次接触俄语,是在大学毕业18年以后。1978年,中苏关系有所缓和,他的家乡徐州引进一套苏联火力发电设备,他成了仅有的5名俄文翻译之一,终于学有所用。他在火电厂落成后,转行成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一名倡导者。   2008年下半年,北大俄语系举行纪念翻译家魏荒弩诞辰85周年活动,在陈立柱发言前,系主任介绍道:“陈立柱同学,是我们系校友中唯一搞俄语科技翻译的、《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杂志原主编……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