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特色名人故里经济
中国特色名人故里经济
宣传一个缺乏吸引力的名人故里,不惜牵强附会,甚至干脆生造一个,再圈地搞建设,靠行政强制力拉动。这种典型的拍脑袋决策。其结果也不过是多制造几个人迹罕至、墙角长草的大型人工建筑罢了。
近日,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下达通知,要求不宣传有争议、未认定的名人故里,不命名虚构人物故里,严禁利用反面或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等。从字面上看,只是进行限制和规范,并未禁止。毕竟,各地抢夺名人故里的行为并不触犯任何一条法律,撑死也不过一个“缺德无耻”的坏名声,以文化部和文物局的权限确实压制不住,所以各地的名人争夺战还将继续打下去。
初看倒很有些文人“雅战”的味道,可时间长了交战各方逐渐没了耐性,索性脱了长衫,撸起袖子短褂上阵。因为新版《三国演义》将诸葛亮躬耕之地设定为湖北襄阳,而非原著所说的河南南阳,于是南阳有人组织小学生在卧龙岗朗诵《出师表》,更有网友怒砸电视机,有人甚至扬言剧组必须道歉。这部电视剧无论严谨与否,仅仅是导演高希希的个人诠释,谁也没规定新版《三国》必须是最权威、在学术上最站得住脚的三国剧,如此上纲上线,只能说心态过于偏激。一个躬耕地尚且如此,遑论历史名人的出生地呢?
争谁?怎么争?
仅仅今年上半年,就发生三场新的名人争夺战,分别是陕西米脂、甘肃康乐和山西忻州的貂蝉之争,河北临城和正定的赵云之争以及山东阳谷、临清和安徽黄山的西门庆之争。如果再把前些年的历次争夺列举出来,那将是很长的一份名单。
那么,中国历史数千年,名人何其多,谁才有资格成为被争夺的对象呢?概而言之,只有户籍存在争议的人物才有可争之处。
中国早在夏代就出现了职业史官,有着悠久的成文信史传统。汉以后的官方史书,长期受《史记》影响,多采用纪传体形式,即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对个人资料的搜集整理更为集中。虽然站在官方立场,史官记载历史时难免夹带私货,但历史人物的出生地、祖籍之类的资料并不涉及意识形态或价值观领域的判断,完全没有必要作假,若实在难以考证,也会语焉??详一笔带过,所以可信度很高。一般来说,秦朝之后的史书中这样的BUG不多,之前的历史则因为年代太过久远,一些人物的记载就比较模糊,说法也就多元化了。被争夺的名人中大部分都属于此类――譬如女娲、伏羲、炎黄二帝等,尧舜禹汤四大古圣王除了商汤外,户籍都存在争议。
纪传体分三六九等,按身份等级记载,对帝王将相的记载自然细而又慎,而列传类充斥了不少非主流或非官方的人物,考据就不会那样上心了。史官作为国家公务人员,某种程度又是君主的秘书官,所以不可能走访民间将那些非主流人物的细节一一考证到位。这也为后人的争夺战提供了契机。
此外,从汉代的州郡制,经唐宋的州县制,直至元代确立至今的行省制,行政区域并非一成不变。古属甲郡,今属乙县,难免要埋下口实。譬如刘伯温故里之争,其出生地是浙江丽水市青田县治下的南田镇,1946年南田镇划归新建的文成县(以刘伯温谥号命名),但史载中都是记作青田县。再如数年前的皇甫谧之争,其关键就在于史料中所说的安定朝那县确切地址不明,又多有变迁,所以至今仍是悬案。
如今,名人争夺战已趋白热化,从最初的远古人物到一些二三线非主流名人,被争夺对象的规格是一蟹不如一蟹,可手段和排场倒是一个强甚一个。综合起来,其手法无外乎先利用媒介热炒名人吸引眼球,再以名人为主题建造一些设施吸引人流。最初还等争论有了结果再动工,后来是一边炒一边建,眼下竞争激烈,一些地方没耐心等到结论出炉就先破土动工了。这样一来,即使争论结果不利于己方,建好的东西也不可能再回头拆掉。所以,除非在学术上有确凿的证据支撑,否则名人争夺战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注定没有结果的战争。
为何争?谁在争?
历史名人故里之争在中国倒不是什么新事物,就以南阳、襄樊的诸葛躬耕地之争为例,这桩公案甚至可以追溯到明代。不过,古人的争还只是停留在一个论史的层面上,说到底只是为满足地方公众情感和文化认同的需要,比较单纯。
真正让争论变得不那么单纯,主要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了。这主要体现在争夺的主体人群和动机上。不妨先看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即河南鹿邑和安徽涡阳的老子故里之争。
事情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大陆还非常渴求外资的年代。1990年,河南鹿邑县迎来了一位台湾客人――台北中华道教学院的马炳文,他告诉当地老子学会会长张景志说,他愿意筹款修缮破旧的鹿邑太清宫。他回台湾后筹得百万美元,但到了年底却反悔,认为老子故里在他的老家――邻近的安徽涡阳的可能性更大。总之,百万美元最终花落涡阳。这是鹿邑人的说法,涡阳人却又是另一套说辞。按照当事人马炳文之孙,彼时任县政协委员的马杰的说法,马炳文早在1987年就来涡阳寻找老子故里了。马杰根据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