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发展催生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关系变化.docVIP

互联网发展催生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关系变化.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互联网发展催生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关系变化

互联网发展催生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关系变化   【摘要】当今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互联网成为典型的代表,网络论坛、博客等新型的信息交流与发布平台的出现和发展,催生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关系的变化。本文拟从各方关于“伊春空难”的报道出发,分析两者之间的变化趋势。   【关键字】公众舆论 新闻舆论 关系变化      一、对于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间关系重新确立的思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上网络论坛、博客等新型的信息交流与发布平台的出现及其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传播与交流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无论从量上还是质上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整个社会处于信息大爆炸的发展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的关系自然无法保持在原来的状态上。   二、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的逐渐背离   对于舆论,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从不同的界定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学者对舆论客体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即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尤其是社会热点。那么,人们对现实社会究竟是如何获知、社会热点又是如何产生的呢?   众所周知,人的直接经验所能感知的周边环境是极其有限的。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人类感官得到了延伸,人们开始通过大众传媒来了解亲身经历之外的更大世界中新近发生的事件和变化。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是人们获取大量信息的唯一有效途径,正如陈力丹所言“大众传播是一种位于高处的点朝低位度面的传播”,在大众传媒上传播的新闻信息呈现出一定的权威性,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说,一方面人们无从选择,另一方面人们从主观上也愿意相信新闻媒介所报道的信息,“只要我们信以为真,我们似乎就会认为那就是环境本身”。 ①但事实上,由于大众传播“这个系统的内部组织结构和活动规律的制约,它向人们提示的环境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客观环境本身,而是环境的再现”,②并且“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③即“拟态环境”。可以说,公众在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关于外部世界变动信息之前,一般无法自觉地意识到拟态环境的存在。   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④媒体对哪个事件报道得越多,此事件就越容易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随即成为社会热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众传媒对议程的设置即对社会热点的设置。   由此可见,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论坛、博客等网络舆论形态出现以前,由于人们接触外部世界信息渠道的局限性,受众处于媒介种类单调或在高度控制的一体化媒介环境中,舆论的客体可大致等同于传统大众传媒上报道的新闻信息。再者,“新闻舆论这一概念是指新闻媒体所反应的舆论或由新闻媒介的引导而产生的舆论。”⑤据此,可进一步推出,在互联网尤其是网络论坛、博客等网络舆论形态出现之前,由于舆论客体的一致性,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是基本一致的。   随着网络论坛、博客等一系列新型网络舆论形态的出现,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由此,大众传媒垄断信息源从而控制信息发布、构造拟态环境的运行体制受到冲击。由于“议程设置机制”的潜在作用,之前大众传媒构造的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在质与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互联网上海量信息的涌现无疑使受众意识到了“拟态环境”的存在,进而使受众更加接近于“现实环境”。   “8?24伊春空难”发生后,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并表示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如果没有网络,社会公众也许只能停留在对事故的获知层面。互联网的存在改变了受众的被动局面,空难消息一经发布,广大网民就利用互联网强大的搜索功能,掌握了相关信息,并就此对事故原因进行了探讨。民航论坛上公开的伊春机场当天的天气日志中关于能见度的数据与新闻媒体中报道的“不足300米”相左,这动摇了之前公众根据新闻报道所作的关于事故原因的揣测。民航资源网上河南航空当天的飞行记录显示失事飞机当天计划执行的航程多达10个,飞往伊春的航班是当天的倒数第二班,由此,“失事客机任务过重”成了公众的又一猜测……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公众在网络上获得了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不曾涉及到的信息,公众舆论与新闻舆论之间出现了差异甚至是背离的情况。   借助互联网,公众能够认识和把握的“现实环境”要比传统大众传媒呈现的“现实环境”大得多,特别是互联网上论坛及博客等的出现,大大增强了公众的参与度,公众舆论的客体范围得到了扩充,一方面,在内容的广度上,互联网上会出现大量传统新闻媒体未报道的新闻事件;另外,在信息的深度上,公众通过互联网能够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