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他们是杨靖宇老房东.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们是杨靖宇老房东

他们是杨靖宇老房东   2000年9月一场大雨刚过,为了探访抗联二一、二军会师旧址,我们在靖宇县民政局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于家沟山下的新村。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在湿滑泥泞的山路上艰难行走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荒凉的于家沟。   眼前的于家沟早已没有当年的面貌。两处破败的房框横陈在荒凉的杂草丛中,几乎被荒草淹没;断断续续的石板路和台阶依稀告诉人们这里曾经走过千军万马;不远处的两座长满苔藓的方型纪念碑静静地耸立,碑上刻着:“一二路军会师所在地”。我们下山时,询问带路的村党支部书记:“老于家还有人吗?”书记告诉我们:“我七十年代才搬来,听说日本人将于家沟屋子烧了,这家人全跑了,老一辈都死了……”听到书记的话,我们心情沉重地回到了那尔轰镇。   中午吃饭时,议论起于家沟的事时,一个上菜的服务员无意中说了句:“我们老板就是于家沟的人。”??来这家饭店的女老板叫“吴月梅”,她对我们说:“我就是于家沟的人。”我问她认识“于会斌”吗?她笑着说:“于会斌是我姥爷,他还健在,就住在我三姨家。”这一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我们立刻兴奋起来,于会斌一家曾是杨靖宇将军的老房东,在战争年代,他们为支援抗联,打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是我们要找的于家的人。匆匆吃完饭,在吴月梅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她的三姨家。   见到于会斌老人时,他正在劈柴,见到我们,非常高兴。虽然已是九十三岁高龄,但于会斌老人精神矍铄,头脑清晰,记忆力特别好。他笑着对我们说:“辽宁同志还是第一次来我家……杨靖宇比我大两岁,他要活着今年已九十五岁了。从1933年秋天认识他到1939年冬,前后有六年的光景,断断续续我们接触不少次。这人个子很高,有水平,讲话有气力,做事爽快,对人挺和气。”   那尔轰镇距靖宇县城92公里,这个小镇处在群山和林海中间,是这一带山区的政治、经济、商贸交易中心。每次大集,有许多漾江、桦甸的山货老客来镇内购买山货和中药材。于家沟在那尔轰镇的西北,相距大约有五公里的路程,有一条崎岖的羊肠小路直通山里,于家的祖先很早就住在这里,故名“于家沟”。于家几代人都住在这个深山老林中。到了于会斌这一辈,只有兄弟俩,哥哥叫“于会军”,弟弟叫“于会斌”。兄弟二人都已成家,两家过着和睦安静的日子。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烽火燃遍长白山区,那尔轰镇渐渐成为抗日游击队的根据地,镇里的警署和警备队常被抗日武装袭击和缴械。1933年深秋,一支50多人的抗日队伍首次到达于家沟,住了一天一夜,他们纪律严明,吃饭打欠条,从不动老百姓的东西,士兵们还帮助于会斌他们干农活。队伍上有一个“大个子”领导给于家沟的村民们讲了抗日斗争的道理,他们很受启发,增强了抗日的信心。后来听人说,这个人就是杨靖宇将军。从此,于家沟成为这支部队的落脚点,杨靖宇经常住在于家,同于家沟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1934年夏天起,杨靖宇部队同日军作战频繁,伤员越来越多,于家人负担起后方医院的责任,夏秋两季最多伤员可达20余人。除部队派住这里几名医护人员外,护理、洗衣、下山购药全由于家人轮流去做。   于会斌的爱人刘素琴当年才十七八岁,经常挎着一篮子鸡蛋和一筐药材到山下集市上去卖,然后再用卖的钱去刘二先生(抗日爱国医生)那偷偷买一些外用药和药用绷带,秘密带回山上给伤员用。这在当时是非常危险的事,每一次刘素琴都冒着被杀、被捕的危险,去镇里为伤员们搞药。   于家在山上开了许多荒地,一般打一年的粮食,够两三年用。所以,他们能够为抗联提供充足的粮食和青菜,而且常常杀上几只鸡,煮鸡汤给伤员补身子。为了伤员的安全,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于家后山就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走进去十几米就什么都看不见。所以一有情况,于家人就马上将战士们转移进林子。他们在山脚下的小水泡子里养了十几只大鹅,只要有人来鹅就叫,听到叫声,敌人还得四十分钟才能到山上,做什么准备都来得及。杨靖宇几次来到于家表示慰问和谢意,他说:“你们于家人为抗联出了大力,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的,我们打的欠条,当祖国光复那一天,去找政府,他们会还你们的。”   1935年8月初,奉周保中将军之命,东北人民革命第二军政治部主任李学忠(朝鲜族)率二军200余名战士组成西征部队,从安图出发向南满漾江进发,打通东南满的交通线和一军会合共同抗日。他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历尽艰辛,行程500多公里,经过一个月的行军终于到达了?江的那尔轰镇。同年10月4日,杨靖宇率军部及直属部队教导团专程来到那尔轰镇欢迎二军西征部队。为庆祝两军会师,决定在老于家院内开一个会师联欢大会,于会斌哥俩在院内用木板临时搭一个台子,放上两张长条桌,蒙上两条缴获的黄军毯,刘素琴和她大嫂,端上好几碗糊米水,还放上几大盘子松籽,炒黄豆粒给他们吃。   在主席台就座的有杨靖宇、一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二师曹国安、二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