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远未完结苏东转型.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山之石,远未完结苏东转型

他山之石,远未完结苏东转型   包括前苏东阵营在内的转型国家现在正面临着转型的第二次浪潮,它将更加具体,微观,将会涉及行政和管理制度最细小的环节,以及国家、政府和公民的参与能力。      国家社会主义与计划经济制度的失败以及由此而来的转型,成为二战以来对人类经济和政治生活影响最大的一场变动。不论是原苏联东欧20国的政治经济转型,还是中国、蒙古和越南的经济改革,都展现了后社会主义国家走向市场经济的共同目标。当然,一些国家在转型后保持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而另一些国家却濒临经济崩溃和国家解体,这也造成了转型前十年关于两种不同转型路径孰优孰劣的大辩论。   如果从1989年波兰“圆桌会议”算起,苏东转型已持续了近20年。第二个十年与第一个十年最大的差异在于,不仅仅中东欧国家(CEE)的GDP增长率保持在4%以上的高水平,那些原先被视为改革困难户的独联体国家(CIS)的平均经济增长也创造了6.5%的新记录。这两类国家现在都想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速,并使之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维持下去,但两者的境遇却不完全一样:CEE国家目前已全部加入欧盟,而CIS国家仍然徘徊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大门外。   同样的转型为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转型的第二个十年,激荡人心的阵痛已经结束,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也逐步淡出,或许这时候能找到一个相对令人信服的答案。      历史文化的包袱      社会主义国家脱离世界经济体系的标志,是1949年苏联领导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在此之前,1947年7月到8月,苏联先后同捷、保、匈、阿、波、南、罗7国签订双边贸易协定,把以前流向西欧的大宗贸易转向了东欧,结果美、英、法与东欧的贸易在1947~1948年急剧下降,传统的东西方、尤其是东西欧之间的贸易被就此割断。为了与美国援助西欧复兴的“马歇尔计划”相对应,这些协定被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两种模式经济制度的竞争也从此拉开了帷幕。   1949年,在美国倡导的关贸总协定组织成立后的第二年,苏联正式建立经互会,斯大林还专门提出“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来为之辩护。1957年欧共体《罗马条约》签署,同年经互会通过《委员会章程》,开始作为一个国际经济组织正式运行,欧洲也首次出现了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经济一体化运动。通过国际分工、生产专业化和共同计划活动的“社会主义国际分工基本原则”,苏联能够对各成员国的5年计划进行协调,从而为最大限度地满足集团经济(主要是苏联经济)的目标服务,但东欧国家却因此无法融入世界市场,其对外经济关系被最大限度地局限在经互会内部,最终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贸易体系。      50年代中期,借赫鲁晓夫推行非斯大林化政策的东风,波兰的哥穆卡夫、匈牙利的纳吉开始了东欧的第一次改革,但这次改革主要是为清除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后果而采取的紧急措施,并未对中央计划经济模式本身构成挑战。东欧的第二次改革浪潮发生在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代表人物是匈牙利的科尔奈、波兰的布鲁斯、捷克的锡克,尤其是后者,在1968年的《行动纲领》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理论。尽管改革因苏联入侵捷克而被迫中断,但这次改革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东欧国家虽然在苏联的强压下,不得不继续奉行经互会体制,但它们也开始自发地寻求与西方的市场经济贸易,并在70年代末大范围地展开,这成为东欧国家后来转型的基础。   前两次改革失败的例子表明,只有在前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持续弱化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允许甚至是推进新一轮改革的情况。随着1986年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对外政策的推行,转轨终于适时地发生了,由此而来的强烈示范效应和政治压力在整个地区内引发了连锁反应,最终反过来影响到作为经互会核心的苏联。1990年7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自1991年1月1日起与经互会双边贸易传统的转账方式将改为按世界市场价格以硬通货现金交易,东欧国家虽然对苏联的这一突然决定始料不及,但并未加以反对。1991年6月28日经互会9国签署解散经互会议定书,有史以来最大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一体化组织寿终正寝。   尽管深受经互会和苏联压迫,但CEE国家由于相对的主权独立,受苏联体制的国家社会主义和中央计划经济的影响程度要远远小于CIS国家,其资源配置也并不是完全用于军重工业,再加上东欧各国―直没有放弃过朝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因此其市场化程度远远高于后者。这决定了CEE国家和CIS国家在转轨起点上的不同,从而也间接决定了它们在改革的第一个十年乃至到目前为止转型成果的差异。   2001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转型的第一个十年”研讨会上,就已经有学者指出,“中央计划经济国家远不是铁板一块,它是由具有不同历史文化和资源条件的国家组成的,因而各国在转轨的出发点、战略及成果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些因素造成的差别甚至在CEE国家中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