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论寒川诗歌中的原乡情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析论寒川诗歌中的原乡情结~

析论寒川诗歌中的原乡情结~ 飘泊的心游走在金门桥的另一端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张萱萱 摘要 原籍中国福建省金门县的新华诗人寒川(1950-)五岁就随家人远渡南洋,在狮岛落户,尽管少小离乡,在异乡经过半个世纪的渡旅,但其原乡情愫丝毫未减。儿时的点滴记趣、金门的片断情景,既成了寒川记忆中模糊的光影,却又同时是激发他极力创作以金门为题材的诗歌最原始的动力。纵使寒川在其诗歌创作中不一定直接以金门为命题,不过,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文化乡愁却是他诗里梳理不完的创作母题。在寒川上百首诗作中共计有11首,即《那年的乡愁》、《抉择》、《童年.金门》、《随意篇》、《为历史的过错,悲歌》、《回乡(之一)》、《回乡(之二)》、《两盏灯笼》、《望月》、《红地毯的童年》及《金门系列》就寄予较浓烈的原乡色调,流露出对南方恋恋不舍的原乡情怀。 活跃于新华文坛与金门乡社的寒川,前半生几乎都在文学想像的世界里重构原乡梦,不断游走在金门桥的另一端;人到中年,1986年才终于有机会踏上返乡之旅,渡桥一圆原乡梦。寒川在渡桥前是满心期待,每次遥想渡桥后却近乡情怯,其复杂矛盾的悲喜情绪都交织在诗里行间。这种对祖国欲迎还拒的矛盾心理,是否正蕴含着对“中国性”(Chineseness)复杂的迎/拒情感?当原乡与异乡情结遇合时,究竟会擦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中国性”的议题是否又引发诗人对个人身份归属及文化认同的探寻?另外,寒川不断在纸上重回乡土,纯粹只是为了找回自己失落的过去,才抒发乡情?抑或是为了追寻心中的失乐园(Paradise of Lost)--真正理想的文化乡土,而在文化想像中借助原乡梦建构一个理想乐园? 全文试图以文化想像/幻象(Cultural imagination/Phantasm )的概念作为理论框架,延伸向文学的领域,通过介绍寒川的诗歌作品,进一步论析寒川11首于1980-1996年(研究时限)创作的现代诗歌(上述所列)所体现的原乡情结:上一代(父执辈)的“原乡”事,这一代(寒川本人)的“返乡”情及下一代(子嗣)的“流离”感,并置放在历史情境中,与金门的政治景况相联系,沿着时空交错的脉络展开论述,视角从微观拓展向宏观。本文将集中论述诗人如何借助文学想像构筑原乡梦,让飘泊的心不再游走于金门桥的另一端。此外,诗人对“中国性”欲迎还拒的复杂心态,即原乡与异乡两种情结遇合时所碰撞出的火花、个人的身份与文化认同以及如何追寻真正理想的文化乡土等问题,也将是本文的笔墨重心。 析论寒川诗歌中的原乡情结~ 飘泊的心游走在金门桥的另一端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 张萱萱 一、绪论 原籍中国福建省金门县的新华诗人寒川(1950-就寄予较浓烈的原乡色调,流露出对南方恋恋不舍的原乡情怀。对于一个在童稚时期就离乡的诗人来说,幼年离开祖国的怀抱,缺乏具体的金门生活经历,等于少了一大截的母体记忆,种种生命经验及情感归属完全来自于另一片成长土地的生活氛围中的感知。尽管如此,淡淡的原乡记忆,沉重的历史包袱,原乡画面与异乡情境交揉碰撞的火花,不完整的乡愁,依然在寒川笔下渐渐散开,形成一股寒风中独流的清川,诗歌创作风格独特。 活跃于新华文坛与金门乡社的寒川,前半生几乎都在文学想像的世界里重构原乡梦,不断游走在金门桥的另一端;人到中年,1986年才终于有机会踏上返乡之旅,渡桥一圆原乡梦。寒川在渡桥前是满心期待,每次遥想渡桥后却近乡情怯,其复杂矛盾的悲喜情绪都交织在诗里行间。而若往深一层叩问,这种对祖国欲迎还拒的矛盾心理,是否正蕴含着对“中国性”(Chineseness)复杂的迎/拒情感?当原乡与异乡情结遇合时,究竟会擦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中国性”的议题是否又引发诗人对个人身份归属(Self-Identity)及文化认同(Cultural Identity)的探寻?另外,寒川不断在纸上重回乡土,纯粹只是为了找回自己失落的过去,才抒发乡情?抑或是为了追寻心中的失乐园(Paradise of Lost)--真正理想的文化乡土,而在文化想像中借助原乡梦建构一个理想乐园? 全文试图以文化想像/幻象(Cultural imagination/Phantasm )的概念作为理论框架,延伸向文学的领域,通过介绍寒川的诗歌作品,进一步论析寒川11首于1980-1996年(研究时限)16年间创作的现代诗歌(上述所列)所体现的原乡情结:上一代(父执辈)的“原乡”事,这一代(寒川本人)的“返乡”情及下一代(子嗣)的“流离”感,并置放在历史情境中,与金门的政治景况相联系,沿着时空交错的脉络展开论述,视角从微观拓展向宏观。本文将集中论述诗人如何借助文学想像构筑原乡梦,让飘泊的心不再游走于金门桥的另一端。此外,诗人对“中国性”欲迎还拒的复杂心态,即原乡与异乡两种情结遇合时所碰撞出的火花、个人的身份与文化认同以及如何追寻真正理想的文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