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中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方言中头

天长方言属于江淮官话,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主要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决定。天长市位于安徽省的最东面,延伸到江苏省的境内,与扬州市、南京市和盱眙县等江苏城市接壤。所以在语言上有交叉之处,可以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扬州大学的张其昀先生2009年在《中国语文》第5期上发表了《扬州方言表微标记“头”》这篇文章,探讨了扬州方言中在计量性数量短语后面“头”的性质和意义。随后华中师范大学的尹燕飞发表了《再议扬州方言后的数量短语后的助词“头”》,对张其昀的观点提出了异议。她认为扬州方言中某些数量短语后的“头”并不仅仅是“表微”作用,也不同意将其称作“标记”的说法,而将这个“头”称为助词。看了两位学者的文章后,我联想到自己方言中数量短语后的“头”,觉得还有探讨之处。因此,想通过结合北大语料库对天长方言中的“头”作一个全面的描写,重点在于揭示其发展轨迹及与扬州方言中数量短语后的“头”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它们的异同。 一、“头”的词义演变 从《汉语大字典》对“头”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头”有两个读音[thou35]和[thou]。天长方言中“头”也有两个读音[th??24]和[th??],它们的性质是不同的。《说文解字》:头,首也;首,头也。“头”和“首”互训,其本义即为“首”。“头”产生于战国时期,“首”出现的时间要比它早,后来“头”逐渐代替了“首”。“头”本来是用来指人的首部,后来也可以用来指动物的头部,或器物的头。由“头”的本义引申为物体的顶端,如:笔头、山头。天长方言中用“树头”表示树的顶端,主要指树梢的部分如:今天一点风都不得,连树头都不动一下子。“树头”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用例,但意思比天长方言更广泛,指树干以上的部分。如: 采水底月,似捉树头风。(唐·《唐诗·王梵志诗》) 三分春色一分休,始见桃花着树头。宋梅尧臣 《和公仪龙图小桃花》张杰鑫吴沃尧 ◎ 山墙 shānqiáng [gable wall on the side of a house] 支承人字形屋顶两头的墙 离村老远,她就望见了她那座被烟熏黑了的山墙。——《党员登记表》 -------------------------- 亦作“ 山廧 ”。 1.古代宫庙中绘有山和云的墙壁。《逸周书·作雒》:“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内阶、玄阶、堤唐、山廧。” 孔晁 注:“山廧,谓廧画山云。” 宋 陆佃 《庙制议》:“《周书》曰‘太庙山墙’,注谓‘墙画山云’。” 2.陡立如墙的山。 唐 杜牧 《题武关》诗:“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明 高启 《梅花》诗:“行人水驛春全早,啼鸟山墙晚半稀。” 3.人字形屋顶的房屋两侧的墙壁。 清 查慎行 《长清山行》:“磵道衝沙聚,山墙迭石成。” 李準 《李双双小传》一:“ 喜旺 说着就去一把撕掉山墙上 双双 写的那张大字报。” 1.即屋山。指屋脊。 宋 范成大 《颜桥道中》诗:“一段农家好风景,稻堆高出屋山头。” 宋 辛弃疾 《鹧鸪天·戏题村舍》词:“鸡鸭成羣晚未收,桑麻长过屋山头。” 即屋山。指山墙。《儒林外史》第五五回:“望见 泰伯祠 的大殿,屋山头倒了半边。”参见“ 屋山 ”。 1.屋脊。 唐 韩愈 《寄卢仝》诗:“每骑屋山下窥瞰,浑舍惊怕走折趾。”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民有比屋居者,忽作高屋,屋山覆盖邻家,邻家讼之,谓他日且占地。” 2.泛指屋顶。 宋 范成大 《中秋无月复次韵》:“屋山从捲 杜陵茅 ,门径慵芟 仲蔚 蒿。” 3.指紧靠屋脊左右两侧的山墙。 宋 周紫芝 《竹坡诗话》:“顷时有数道人来丐食,拒而不与,乃题诗屋山而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夜大风雨,有雷火自屋山穿过,如电光一掣然,墙栋皆摇。”原注:“近房脊之墙谓之屋山,以形似山也。” . (tou)名词后缀(?接于名词词根,如“木~”。?接于动词词根,如“念~”。?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  14.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