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玄学的社会理念与人文关怀.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早期玄学的社会理念与人文关怀

早期玄学的社会理念与人文关怀(徐?斌) ?(2008-07-11 10:50:56) 转载 宗教 ? 玄学 ? 名教 ? 士人 ? 嵇康 ? 中国 分类:?兰亭学 ? ???说到玄学,尤其是谈到它的社会影响,历来往往将之与“清谈”和“清谈误国”划上等号。这在一个以传统道德为立国之本的价值体系中,几乎是无可避免的定论。但我认为,玄谈者的“谈尚玄远”、“不拘礼法”,内含着严肃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他们创立的玄学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宝贵资源,其与“误国”无干。至于西晋的士无特操,大厦倾颓,那是别有原故,更归罪不到玄学的头上。 ????本文论玄学,限于其早期阶段,即正始玄谈,主要包括何晏、王弼、阮籍、嵇康等人的言与行。玄学进入西晋、东晋之后,因时代不同、士人心态不同而发生畸变,其社会和人文意义则应另当别论。 一 ????自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中国的统治者结束了兼纳百家、“因势立教”的传统,使儒家思想经学化。一种思想一旦成了“经”,就有了强烈的排他性和守旧性,学术思想因此导入日益烦琐、教条甚至荒诞的歧途。“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思想的生机全然泯灭。然而,统治思想中还有更致命的病灶:“名教之治”。名教的本意是将儒家伦理范畴作为选官标准,以此达到引导百姓、化育天下的目标。出乎推行者意外的是,道德教义的体制化非但没有按设计的轨道运行,反因其与升官发财的直接联系,很快沦为攫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尤其东汉中叶之后,社会上卷起欺世盗名的狂潮,“窃名伪服”、“刻情修容”之辈层出不穷,以至于形成这样的时论:“处士纯盗虚名”,以道德教化为宗旨的名教之治演化为扭曲和毁灭道德良心的力量。其直接后果是做为王朝统治基础的官吏阶层低能化、虚伪化和腐败化。名教内在的所有弊端在汉末总爆发,君臣失序,外戚、宦官交替干政,互相争权,宫廷内外血雨腥风,东汉王朝无可救药了。 ????亲眼看到并亲身经历了名教之冶崩溃的一部分良心未泯的士族知识分子,心灵受到极大震荡。他们原本也是儒家正统思想的传人,遵奉维护朝纲的价值准则。但现实的危机使原价值准则失去了说服力、凝聚力乃至约束力,迫使他们不得不发生怀疑、进行反思,继而开始了价值转换过程。汉末魏晋之际的新思潮呼之欲出。这个转换,主要通过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展开。第一个层面为社会关怀。社会关怀本是士人的天职,以匡主济民为己任。但是汉末的情况有了变化,“匹夫抗愤,处士横议,遂乃激扬名声,互相题拂,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婞直之风,于斯行矣。”[1]士人与政权疏离,有了自己的独立性,以一种批评的姿态对待朝廷,并逐步形成了士人群体,结果是引发了两次“党锢之祸”。悲惨的结局使他们的反思愈加走向自然,走向玄远,走向自我。第二个层面为人格关怀。面对四处泛滥的虚伪之风,士人们不再推崇装模作样的忠孝节义,转而讲求德才兼备的精神气质和率真自然的行为方式。认为,人的品格如何,不在于遵守外在的道德规范,而取决于内在的精神气质之高低。所以,汉未清谈品鉴人物,于独立的个性精神情有独钟,重风姿仪容,重精神气质。被称为“天下楷模”的李膺,就有“风格秀整,高自标持”的美誉。当时还有“高名之士必有异行”之说,仰慕个性解放,气质独特。史载仲长统“性倜傥,敢直言,不矜小节,每列辟命召,辄称疾不就,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第三个层面为思想关怀。这是在社会关怀和人格关怀的基础上探求新的治国之道和精神寄托。首先是挣脱“独尊儒术”的束缚,创造了“户异议,人殊论,论无定检,事无定价”的多元并存局面,诸子思想重新活跃起来。大儒马融,杂取老庄;崔寔著《政论》,倡法术,主权变;郭太长于论人之才性,深通名家思想。集大成者乃汉末思想家仲长统,所撰《昌言》,兼容儒、法、名、道于一炉,受老庄“自然无为”思想影响十分明显。这一倾向相当契合士人心态,遂逐步演为新思潮的主流。 ????新思潮在中国历史上一段难得的多元并存、百家争鸣时期得到了延伸与深化,“自军兴以来,制度草创,用人未详其本。是以各引其类,时忘道德。”[2]时局的变化使士人的社会关怀投注于重整河山的实践中。“魏之初霸,术兼名法,傅嘏、王粲校练名理。”可知曹氏集团开国方针的制定,有着士人的积极参预。就政治实践而言,最对症的良药是名理学:徐干的《中论》对此论述甚详:重才智轻操守的取士标准,严赏罚张君权的法治原则,鄙虚声贵形检的求实态度。这正把名教秩序打了个颠倒。曹操据此三次发布“唯才是举”的“求贤令”,使天下政风为之一变。在坚持汉末士人不拘礼法,讲求德才兼备,气质独特的基础上,人格关怀增添了眷恋人生、珍爱生命的新内容。千古感人不绝的建安文学和建安风骨便是这种感受和追求的结晶。其代表人物孔融、曹植、王粲的道德文章,集中体现了理想人格的两大准则:真与善。思想关怀的主题与社会关怀紧密相关又更具学术性和思辨性。名理家刘邵的《人物志》是汉末以来名理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