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的环境演变.docVIP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的环境演变

明清两湖平原:生态环境的演变 过度垦殖与恶性循环:生态环境的演变 ——《明清两湖平原的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上篇》第二章(上) 尹玲玲 张建民先生指出,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农业垦殖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人口急剧膨胀所造成的巨大生存压力,转化成为农业垦殖扩张的强大推动力量,掀起了一次持续的农业垦殖浪潮。随着宜农土地的垦殖趋向饱和,垦殖扩张所向,主要是条件相对差、难度相对大的周边山区和河湖沼滩等土地;而玉米、红薯、洋芋等高产旱作作物的引进推广,成为当时农业垦殖扩张的一个重要条件。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在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 my4\mi6P ? 龚胜生在其《清代两湖农业地理》中也指出:“过分的土地开垦,无论在哪样的地区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土地开垦的效益。清代两湖从湖区和山区的土地开垦获得了不少好处,但也为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付出了相当昂贵的代价。”② svqvG7  ? 随着明代中叶经济的恢复和繁荣,人口迅速增长,两湖地区围湖筑垸进行围垦的进程日益加速。虽在明清之际曾因兵火战乱而一度中断了这一进程,呈现了凋敝之势,但清初恢复后,堤垸围垦更进一步加快。而圩垸围垦的加速导致两湖地区的湖泊迅速淤浅淤废,蓄洪泄洪能力大为下降,两湖地区的洪涝灾害也因此而日益升级。这就形成了一个围垦一湖淤一洪灾的恶性循环,两湖地区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因此而趋于恶化。 .xHA^4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Z{niJ ? ①张建民:《湖北通史·明清卷》,第365—366页。 aTG[=)x L ? ②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47页。 R2CQXhiJ ? }s(C^0x ? 一 两湖平原河湖水系格局变迁研究综述 江、汉堤防的修筑与圩垸堤防的围垦一方面使两湖平原的开发进程大为加速,但同时也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对于江、汉堤防的修筑给两湖平原环境变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已有众多学者从历史自然地理角度作过相关研究,杨果先生将众多学者的研究概括为三点:首先是改变了两湖平原的水系格局,其次是导致了洪水位的上升,再次是改变了泥沙的沉积方式①。 t{6ap+%L ? =!^^6LZ ? 1.关于泥沙沉积方式与两湖平原河湖水系格局的改变 (1)泥沙沉积方式的改变与洪水位的上升 周凤琴先生根据荆江平原大量的古遗迹、古墓葬、古水痕和史料的分析以及地质地理的调查研究,绘制出荆江近5000年来洪水位的上升曲线图②。洪水位的上升与堤防修筑有密切关系,两者形成互为迭加的因果循环:由于洪水危害,人们修堤防洪,而大堤的修筑,导致洪水归槽,加上泥沙淤积、穴口堵塞,使得洪水位上升,反过来又迫使人们进一步加高堤防。早在唐代已经修筑堤防,两宋时堤防较大发展,洪水位也已开始上升。不过,宋代堤防并不完整,长江还有许多穴口分流,著名的“九穴十三口”便是用来调蓄洪水,所以宋代洪灾问题还不突出。南宋晚期以后诸穴渐塞,至元朝仅剩荆北郝穴和荆南虎渡口,荆江水位进一步上升,洪水灾害日渐增多。元成宗重开六口后,至明代诸穴又重新堵塞,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荆江大堤连成一线,穴口最终消失。自此荆江洪水位呈直线上升,最终形成高堤防、高水面的险要形势。荆江泥沙沉积方式的改变主要表现为由过去的泛滥式面状淤积变为线状堆积,由此造成河床、滩面淤积抬高。今天的荆江,平水位已远高于堤内地面,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悬河。其必然的结果之一,便是洪涝灾害的加剧。③ zA,/@/( ? 诚然,江汉堤防体系的形成改变了泥沙的沉积方式。事实上,这三者之间本身就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泥沙沉积方式的改变,所以导致洪水位的上升;又正因为洪水位的上升,进一步催生了江汉堤防体系的形成与加高加厚,从而改变了两湖平原的水系格局。因此,江汉堤防系统的形成给两湖平原环境变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主要还是落在两湖平原水系格局的变迁上。 K0oFPDJN ? ___________________ =q5@ ,wN^ ? ①杨果:《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6页。 fx]eDA|$e ? ②参见周凤琴《荆江近5000年来洪水位变迁的初步探讨》,《历史地理》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 8\-Q\ ? ③杨果:《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7页。 NocFvF7\ ? 3pjLFphL ? (2)关于两湖平原水系格局的变迁 有关两湖平原水系格局的改变,主要反映在云梦泽的历史演变、荆江与洞庭湖的河湖关系的改变、河湖的萎缩淤塞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有谭其骧《云梦与云梦泽》①、张修桂《云梦泽的演变与下荆江河曲的形成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