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对民本思想阐释与实践.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熹对民本思想阐释与实践

朱熹对民本思想的阐释和实践 杨国宜 朱熹是南宋时期的大儒,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近年学术界对其生平事迹、言论著作,进行研究论述的文章颇多。但从民本思想角度进行专题论述的,尚不多见。试为论之,请教高明。 一、朱熹对儒家民本思想的阐释 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最具民主性的精华,具有非常完整的体系。朱熹对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几乎全有自己的注释,对民本思想的阐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1,民本思想的理论基础——人之初,性本善 《尚书·五子之歌》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什么把人民看作国家的根本呢?《书经集传》在“注”此话时明确指出:“民者国之本,本固而后国安。本既不固,则国虽强如秦,富如隋,终亦灭亡而已。” [2](P39)原来还是为了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与利益。而其所以产生这种思想,则是源于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尚书·汤诰》说:“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2](p45)大意是说上天把“善”赋予人民,使他们具有善良的本性。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朱熹在“注”此话时特别指出:这里所说的性,是指气质而言,固然是“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若是说人的本性,“性即是理,理无不善”。 [4](p73)孔子所说不够明确,容易误解;孟子下面的话则十分清楚:“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朱熹再一次指出:“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 [3](P84)正是由于人性本善,所以人生来就有亲亲心、慈爱心、同情心、怜悯心。 孔子提倡仁政,一切从“爱人”出发。 [4](P53)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以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3](P24)朱熹在自己的著作中经常提到,要有“仁慈”之德,“爱民”,“忧民”之心。要“轸恤生灵”,对受灾的百姓要有“矜悯”之心,类似词句甚多,瞩目可见。 2,民本思想的基本原则——得民心 ?民既然是国本,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就应该是“得民”。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2](P23)要想真正的得民,不能依靠暴力强迫,要依靠合乎道德的政策和教育。“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P54)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从谋利除害方面多加考虑。 朱熹从南宋社会的现实出发 ,明确提出“丘民,田野之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3](P111 )认为“王道以得民心为本。”[3](P2) 具体说来,可以理解为爱民、济民、便民、安民等等。朱熹在为孟子“得民心”的那段话作注时,举例说:“民之所欲,皆为致之,如聚敛然;民之所恶,则勿施于民。晁错所谓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之而不伤;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危;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此类之谓也。”[3](P54)一切都按人民的想法办,就可以了。 3,民本思想的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儒家的民本思想认为,君民关系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变动形态。《尚书·大禹谟》认为“众非元后何载?后非众无以守邦。”[2](P14)“元后”与“众”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如果处理不好他们之间的关系,政权就难以维持正常,就会走向崩溃与灭亡。孔子把这种关系形象化,比作舟与水的关系。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国君如何考虑危险?孔子回答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5](卷20)人民虽然是可以载舟的被压迫者,但也不能压迫得太过分,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就会出现覆舟的危险。 正因为如此,孟子更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朱熹作注时说:“社,土神。稷,谷神。建国则立坛以祀之。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孟子本人在前引的那句话后继续说:“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3](P/111)孟子以为诸侯比大夫重要,天子比诸侯重要,百姓则比天子还重要。其所以如此,则是由于“土地、人民、政事”是诸侯的三宝,[3](P114)诸侯能保护人民,就一定会成为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3](P5)相反,不能保民就会失天下,“得其民,斯得天下”,“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3](P54) 朱熹对君民关系的体会很深。他在《论语集注》中说:“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思者也。”[4](P51)在《孟子集注》中说:“富其君者,夺民之财耳。而夫子尤恶之,况为土地之故而杀人,使其脑肝涂地,则是率土而食人之肉,其罪之大,虽至于死,犹不足以容之也。”[3](P56)都明确指出君主对人民决不能压榨过分。 朱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