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子宫内膜胞饮突(肖帆)09090830.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子宫内膜胞饮突(肖帆)09090830

浅谈“子宫内膜胞饮突” 肖帆 井冈山大学医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0) 【关键词】胞饮突;着床;子宫内膜容受性 0 引言 自从1978年世界首例试管婴儿在英国诞生以来,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RT)得到巨大的发展,给成千上万的不孕患者带来了福音。在ART中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是当今世界生殖领域的里程碑之一,是治疗不孕症的主要方法。在IVF-ET中,体外受精和胚泡移植回子宫的成功率可达90%,而妊娠率不到30%,妊娠率不高的重要原因是植入(着床)失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胞饮突是一个有用的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和确定着床窗口的生物学标记。对胞饮突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认识着床机制和提高ART的成功率,本文就近年来胞饮突在生殖领域的研究综述如下。 1 胞饮突的结构特点 胞饮突是着床窗口期在扫描电镜(SEM)下所见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膜顶端出现的大而平滑的胞质突起,为绒毛状上皮细胞微绒毛短暂融合而成的单个花状膜突出物[5、6]. 胞饮突是在1971年由Psychoyos等人通过电子显微镜(SEM)在兔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表面发现的,他们在观察其着床期子宫内膜时发现,内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在着床期消失并取而代之一种形态较大的、光滑的突起,这种膜性突起因其具有胞饮功能而被称为“胞饮小泡”。 子宫内膜腔上皮是由纤毛细胞和具在微绒毛的无纤毛细胞构成,在子宫内膜表面,纤毛细胞和无纤毛细胞之比为1:20至1:30。纤毛细胞散在地分布在无纤毛细胞之间,其密度和超微结构在整个黄体期相当恒定,反映了这些细胞不受各种激素刺激的影响。而无纤毛细胞在黄体期则经历一系列变化,开始是在细胞的表面形成小的突起,逐渐增大,最后失去微绒毛而形成胞饮突。胞饮突的演化过程经过几个形态上截然不同的阶段,因此可以将它区分为发育中、发育成熟、退化阶段的胞饮突。不同研究中对胞饮突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不同。根据Stavreus等[7、8]的定义标准对胞饮突的分类为:发育中的胞饮突为光滑的突起上有缩短的微绒毛;发育成熟的胞饮突表面无绒毛,裸露突出的膜表面上出现皱褶,持续时间约24~48小时;退化期胞饮突表面皱缩,有微绒毛。    在正常月经周期,胞饮突的发生、发育及萎缩呈现一定的规律。月经第14~16天的内膜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无特殊发现;组织学观察第17天,微绒毛发育达旺盛时期,微绒毛细长、浓密、直立;第18天微绒毛出现肿胀、变粗;第19天膜状突起开始形成,并发展到整个细胞的顶部,微绒毛变短、变少、相互融合,此即发育中的胞饮突(图2);第20天微绒毛完全消失,膜状突起变大,高于纤毛细胞,形状如蘑菇,即完全发育的胞饮突(图3);胞饮突在腺体开口周围处较丰富;第21天胞饮突开始萎缩,微绒毛重新出现,细胞体积变大(图4);第22天胞饮突大部分萎缩;第23~24天胞饮突消失,微绒毛细胞体积进一步增大,顶部变成圆顶状、覆以短粗的微绒毛[9]。 2 胞饮突受雌、孕激素的调节 胞饮突的发生许多因素的调节,其中胚胎与母体表达的生长因子、细胞因子、降钙素、HOX基因及细胞粘附分子可能起主要作用,其出现与生化方面的标志具有高度的吻合性[10]。 早在1971年Psychoyos及Mandon等从小鼠实验中发现,胞饮突的生长是依赖孕激素的。1981年Martel连续内膜活检的扫描电镜显示:胞饮突出现在排卵后的1周左右,且在2天内发育退化。胞饮突最早可在注射HCG日的4天后发现。其总寿命不超过48小时,出现时间的个体差异可达5天。平均出现在自然周期月经的第20~21天。而发育完全的胞饮突阶段只有1天,这与在动物模型中发现的内膜种植窗时间吻合。完全发育的胞饮突寿命之短提示这些结构代表了暂时性的细胞状态。 数据显示,不同患者中,在月经周期第19天有否完全发育的胞饮突生长的患者平均孕激素浓度有显著差异。并且,在促排卵周期中胞饮突的数量与在其他周期相似,孕酮改变的只是胞饮突出现的时间而并未改变其形态及生存期限。提示高浓度激素不抑制胞饮突的表达,但也不能够消除个体间出现时间5天的差异。胞饮突的形成、退化分别与血清孕激素浓度的升高、降低密切相关。在胞饮突的发育阶段,腺上皮和腔上皮细胞上的孕激素受体(PR)A和B表达降低,主要是PRB的缺乏。血清雌性激素水平、雌性激素受体(ER)与胞饮突的形成无关。由此,血清孕激素水平的增加和反馈性PRB的表达降低在胞饮突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1]。有学者发现[12],胞饮突的出现在促排卵周期是短暂而可变的,孕激素的运用使胞饮突更好地发育从而有利于促排卵后胚胎的着床。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发展和胞饮突的发育严格依赖孕激素,大剂量的雌激素不但抑制胞饮突的发育而且影响胚胎的植入[13]。在人类正常月经周期,它出现在第19~21天。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H)周期

文档评论(0)

pfenejiar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