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经生物复习纲要(1-12章)
神经生物复习纲要(1-11章)
第一章 绪论
掌握神经生物学的概念、特点,研究目的和主要任务。
熟悉神经生物学六大分支学科的概念;常用神经生物学基本的研究方法。
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
1.概念: 从分子、细胞和整体水平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与发育等问题的综合性科学。
2.特点:1)以研究神经系统为目的的综合科学(多学科、多层次);2)是生命科学中一门基础实验科学;3)是一门新兴的科学。
3.目标:认识脑、保护脑和创造脑(神经科学又称为脑科学)
4.六大分支学科:分子神经生物学;发育神经生物学;细胞神经生物学;比较神经生物学;系统神经生物学;行为神经生物学
常用神经生物学研究方法
一.形态学
1. 组织制片:石蜡切片;冰冻切片;火棉胶制片;撕片
2. 神经组织化学染色技术
HE染色;Golgi法(镀银染色,显示神经细胞的细胞骨架和细胞形态,如大脑皮层锥体细胞、小脑蒲氏细胞)
Cajal 法(镀染神经原纤维);Nissl 法;铁苏木精或锇酸染色(显示髓鞘的板层状结构)
3.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4. 神经形态功能定位法:一氧化氮合酶法
5. 束路追踪技术: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法;同位素追踪技术;荧光素追踪技术
二、神经细胞和/或组织培养技术
是从机体中取出神经组织或细胞,模拟机体内生理条件在体外进行培养,使之生存和生长。
三、膜片钳技术(patch clamp)
是可以对一块单独的细胞膜片(或整个细胞)的电位进行钳制的一项电生理技术。通过对膜电位的钳制可以观察通过离子通道的电流,膜片钳放大器正是通过维持电压的恒定而测出这种电流。运用膜片钳技术记到的最小电流可达到pA级(10-12 A)。
其记录的主要方式:细胞贴附式;外面向外;内面向外;全细胞记录
第二章
掌握:神经元的形态、分类与结构;突触的概念、分类及超微结构的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形态特点及功能。
熟悉: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的细胞组织构筑。
了解:离子通道开关的调节;神经胶质细胞的相关研究进展。
神经元
1.形态和结构:胞体(含丰富的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树突(接受刺激),轴突(传出神经冲动)
2.分类
根据突起的数目:多极神经元(如脊髓运动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如视网膜双极细胞),假单极神经元(如脊髓背根节细胞)
根据轴突的长短:GolgiⅠ型神经元(长轴突的大神经元,如锥体细胞、梭型细胞);
GolgiⅡ型神经元(短轴突的小神经元,颗粒细胞)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胆碱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
二.突触(synapse)
指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或某些非神经元细胞之间具特殊结构和传递信息功能的部位,突触传递神经信息通常是有一定方向的。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1.化学性突触分型:
按光镜:轴—轴突触 ;轴一树突触 ;轴一体突触等
按电镜:Gray I 型突触(非对称性突触,后膜增厚,突触间隙宽,圆形囊泡);
Gray II型突触(对称性突触,前后膜厚度均等,突触间隙窄,扁平囊泡)
按功能: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2.化学性突触的超微结构
1)突触前部(突触前成分):
a.突触前致密物质是由多种纤维丝形成,一种是肌动蛋白丝,另一种是脑血影响蛋白
b.突触囊泡 :清亮囊泡:按其形态又可分为圆形小泡—S型,扁平小泡—F型,不规则小泡— IS型
致密核芯囊泡: G型小泡的直径约30~50nm ,多含儿茶酚胺。而L型小泡的直径为70 ~120nm,多为肽类神经分泌颗粒
2)突触后膜(突触后成分)
突触后致密区(PSD)是由细丝和颗粒组成,其中肌动蛋白、脑血影蛋白和钙调蛋白等以大分子复合物的形式结构基质支架作用,其内容纳其它蛋白,如通道蛋白,受体蛋白,各种糖蛋白,微管蛋白以及微管结合蛋白等。
3)突触间隙 :宽约20~40nm,前、后膜之间有物质粘着在一起。
3.电突触:即缝隙链接,多见于无脊椎动物
4.突触传递的过程:递质释放,受体识别,信号转导,胞内效应
1) 当动作电位到达突触前部时,发生去极化2) 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3) Ca2+与钙调素结合(CaM) 4) 激活依賴于Ca2+/CaM的蛋白激酶5) 突触囊泡导入突触前膜活性区并与之融合6) 形成胞吐7) 释放递质于突触间隙8) 部分递质被位于突触间隙的酶降解9) 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并与其结合10)递质与离子通道型受体结合,开启其离子通道,该处膜电位发生改变,引起突触后电位,或者递质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激活胞浆內第二信使,引起相应的细胞內效应。
胞吐(exocytosis)是指突触囊泡膜与质膜融合,将其內含物排到胞外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