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燃料电池的研究燃料电池(Fuel Cell)是一种将燃料和氧化剂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由于能量转换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并且附加产物只有水,满足现代社会开辟新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的发展原则,因此燃料电池的研究及使用备受瞩目[][]。燃料电池发展至今,已有众多种类。按照电解质的不同可以分为:碱性燃料电池 (Alkaline Fuel Cell,AFC) []、磷酸燃料电池 (Phosphoric Acid Fuel Cell,PAFC)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 []、及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Molten Carbonate Fuel Cell,MCFC)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PEMFC) []等。PEMFC相比于其它类型的燃料电池,具有工作能量转化效率高、无废气排放、温度低、启动快等特点,被公认为是解决当下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最具前景的方案之一, 特别是交通运输、移动电源等方面极具应用前景[][]。因此,丰田、奔驰、本田、通用、现代等汽车制造巨头都致力于开发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技术,并制定了各自商用化时间表,其中韩国现代已于2013量产了燃料电池汽车ix35,日本丰田也于2014年12月商业化燃料电池汽车MIRAI。1.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1.1.1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近十几年来,PEMFC在关键材料和电堆技术方面的研发取得了巨大进展,在燃料使用方面,氢气或甲醇成为主要来源。图1-1即为两者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Figure 1-1. The principle drawing of the PEMF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由阳极、阴极、质子交换膜和外部电路构成,其工作原理图如1-1所示。燃料(氢气或甲醇)通过流道到达阳极,在阳极催化剂的作用下解离为质子和电子,质子通过质子交换膜到达阴极;电子则通过外电路到达阴极。在阴极催化剂的作用下,质子阴极的氧气或空气反应,生成水。电子通过外电路时产生电子流,向负载输出电能[]。其反应方程式如下:以氢气(H2)为燃料时,电极反应为:以甲醇水溶液(CH3OH/H2O Solution)为燃料时,电极反应为:1.1.2质子交换膜的使用要求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核心部件是有阴极、阳极和质子交换膜组成的膜电极,其性能决定电池的使用性能。质子交换膜在其中起着阻隔燃料直接接触反应以及传导质子的作用,它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因此质子交换膜需满足以下要求[]:(1)燃料的渗透性低,以避免燃料与氧化剂在电极表面直接发生化学反应,造成催化剂中毒及局部过热,影响电池的正常使用。(2)耐热、耐酸碱稳定性好,抗氧化且不易被降解,以保证电池的正常使用。(3)质子传导能力强,以降低膜的欧姆电阻,提高功率密度。(4)合适的机械强度及断裂伸长率,适合膜电极的制作。(5)原料易得,成本低廉,适合大规模生产。1.2 质子交换膜的种类迄今为止,质子交换膜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方式可将质子交换膜分类如下:按照功能化基团不同,可将质子交换膜分为磺酸型质子交换膜[](-SO3-)、羧酸型质子交换膜[](-COO-)以及磷酸型质子交换膜[](-PO3H-)。其中,磺酸根相比于羧酸根具有较好的电离能力,相比于磷酸根更适于中低温下使用,因此磺酸型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较为普遍;按照质子交换膜所用聚合物材料的不同,可以将质子交换膜分为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部分含氟磺酸质子交换膜、非氟磺酸质子交换膜以及其他新型材料的质子交换膜,下面逐一介绍:1.2.1 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是迄今为止研究和使用最为普遍的质子交换膜,具有其他材料很难替代的综合性能。目前使用的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主要包括杜邦公司的Nafion膜、Dow公司的Dow膜、日本Asahi Chemical公司的Aciplex膜和Asahi Glass公司的Flemion膜[]。各类膜的结构式如图1-3所示。图1-3 全氟磺酸膜的结构式Figure 1-3. The structure of the perfluorosulfonic acid membranes从微观结构上分析,以上全氟磺酸膜在结构上具有以下共性:其主链均为疏水的聚四氟乙烯骨架,末端含有亲水性的醚键及磺酸根(-SO3H)[]。主链上的C-F 键的键长短,键能高,且氟原子的电负性强,相邻氟原子之间相互排斥,使得聚合物中的氟原子沿锯齿状C-C 链呈螺旋状分布,并且氟原子体积比较大(0.64×10-10 m),因此能紧密的包覆在碳主链周围,形成氟原子保护层且其具有低表面自由能,使得全氟磺酸质子交换膜具有良好的耐热、耐酸碱等稳定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XF 44-2015 消防头盔 XF 44-2015 消防头盔.pdf
- 2024-2025(最新版)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2024秋部编新教材).pdf VIP
- T∕CNFIA 135-2022 即食拌饭干制品.docx VIP
- 报关员的年终工作总结.pptx
- 小麦膜下滴灌丰产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 VIP
- T/CGCC 26-2018_食品用酒精保鲜剂.pdf VIP
- 工厂岗位职责说明书(岗位说明书).doc VIP
- 实验室危化品管理.pptx VIP
-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程序.docx VIP
- GB 50058-2014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