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瓷器常用术语注释-耿宝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注释-耿宝昌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注释 1. 桶瓷与库出:清代,由景德镇运京的瓷器,传统是用木桶盛装,所以清代宫廷沿用瓷又被称作“桶瓷”。木桶呈圆形,高60釐米,顶底直径均為40釐米。用元书纸包裹瓷器后装入木桶,填塞稻穀亮以求稳妥。故宫博物院旧藏中有很多原装,整理时才予拆出。这类库藏未曾用过的瓷器,儘管搁置年久,釉面火光仍盛,犹如新器,但它不同於新瓷那样“火气暴流”;这种情况通常成為“库出”。 2. 口磕:器物口际胎釉,由於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渣伤痕。 3. 重皮:口部因受重创而出现的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还未剥离,往往一触既脱落。 4.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落。 5. 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6. 冲口:口部因它与物相碰而出现的细裂纹,长短不等,一些细小裂纹常不易看出。裂纹往往会逐渐自然延伸,若遇冷热相激,便会顺纹路开裂(以盘、碗类最為多见) 7. 外冲里不冲:器口部因受冲力较小,所以在外部形成冲口,尚未冲头器的内壁 8. 釉泡:釉面在烧製时出现的中空气泡,经受外力以致破开。(常见於器口或其他部位) 9. 棕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10. 斑点:釉面出现各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和小点。 11. 缩釉:因胎面有污,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著,而出现的露胎现象,又称“笑釉” 12.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釉遗漏而露胎无釉。 13. 粘沙: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沙粒(一般多见於器足) 14. 磕伤:器身胎釉的某一部分,被其他物体碰撞热磕坏;同於口、足磕伤。 15. 冷莹: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其某部位的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有的已透胎体。 16. 开片:由於胎体粗鬆或烧结火度不足,还有的应试浆泥胎体,在骤然冷却时,胎釉的分子结构收缩系数不平衡所导致的自然裂纹。呈深浅不易、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长短开片纹。 17. 片纹:年代久远的器物,由於本身仍在蜕变中(如清代黄釉器常常自动作响,片纹增多),釉面出现的有长短不一顺向的稀疏细裂纹,不透胎体。 18. 软道:釉面久经摩擦出现的细微裂纹。 19. 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所留下的伤痕。 20. 磨釉、伤釉:由於釉面与其他物体摩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21. 失亮:器物釉面因长期使用,经久磨损失去光泽。 22. 剥釉:由於胎釉结合不紧密,釉层从胎体上自行脱落,多见於孔雀绿釉和茄皮紫釉等低温釉器。 23. 脱釉:釉面手盐、硷、酸的腐蚀,或如图年久受侵蚀而致脱落。 24. 凿伤:出土器物受金属工具錛凿致伤 25. 凿坑:器物釉面呈现的大小不等的凹坑,如清代窑变釉玻璃质强,多有开片,若常用细纤维的棉布类擦拭,便会将片纹交叉处的小尖角掀起或带掉而留下凹坑。 26. 崩釉:略同於凿伤,但破面平滑。 27. 伤彩: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致伤。 28. 脱彩:器物上的彩绘纹饰,由於经久使用而磨脱,或是入土年久被侵蚀变质而脱落。 29. 水硷: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渍,使釉色起了变化,多呈白灰色的点片状。 30. 水銹:器物长期受土埋或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於器表。 31. 土銹: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 32. 土蚀:釉面、彩釉或胎体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局部失亮。 33. 缺渣:器物损坏后缺失碎片。 34. 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与冷莹类同,俗称“鸡爪纹”。)。 35. 炸底:器物底部被投放入的物件撞击致伤,形成的裂纹。 36. 窑裂: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37. 窑缝:胎体在窑内受火不均热出现的细小缝隙;也有因胎体衔接不牢,或是接口处含有水分热出现的。 38. 窑粘:器物在窑内受火时发生变化,是二物相粘或与匣钵相粘而留下不同程度的粘痕。 39. 开粘:分段相接的胎体,因粘接不牢固而断裂,或是伤残物京修复后再次分离。 40. 耍圈:器物胎底面与器身粘接处出现一圈裂纹,有的以断离,以明代的缸、罐最為常见。 41. 折断:琢器胎体因相接处损坏,折成数段。 42. 足磕:器足部位在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猛,触地发生撞击,致伤胎釉。 43. 腹伤:器物腹部受伤。 44. 磨足:足边因伤损、垂釉不平或歪斜之故,而用砣王工具磨修光平(俗称“修脚”) 45. 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於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他年代,而吧釉磨去。胎面出现半破小孔。 46.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他年代。明清宫窑或新器都有此偽作。 47. 磨嘴:壶的口流部受损伤后,进行修整。 48. 磨柄:把损坏了的壶柄磨掉,或将对称的流柄完全磨去。 49. 磨耳:器物的双耳因伤而被磨去。 50. 磨手:佛像的手指因伤损而加工修磨。 51. 破碎:器物因摔伤,完全破裂;或是盛装盐、硷、酸类,是胎体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