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1讲 20世纪前期中国的奥林匹克运动(1900-1949) 主要内容: 1.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2.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制度建设 3.奥林匹克运动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 4.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教育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影响 一、奥林匹克运动的传入 (一)最早的有关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 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前夕,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发起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一任秘书长皮埃尔·德·顾拜旦致函清政府,邀请中国参加将在1896年希腊雅典举行的第一届现代奥运会。清政府接到奥运会邀请书后,因慈禧太后及其幕僚不懂得“田径”一词的含义而未派队参加。 奥林匹克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900年,当时上海出版的《中西教会报》刊载过有关1900年法国巴黎召开第2届奥运会的消息。1904年清政府派人考察第三届奥运会,国内许多报刊进行了报道,并将奥运会称作“万国运动会”,将奥林匹亚翻译为“我能比呀”。由于当时中国民众对体育和奥运的知识甚少,这些消息只在有限的范围内产生影响。 1907年著名体育家、南开大学校长张柏苓通过集会讲话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奥林匹克运动,并呼吁中国应该立即成立一支奥运代表队,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和参与奥运活动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民众了解奥运知识产生了较大影响。 1908年天津青年会刊物《天津青年》发表了一篇“竞技运动”的文章,在介绍第4届奥运会的同时,提出了“国家有责任发展体育运动,而且不只是参加奥运会,要积极争取四年一度的奥运在中国举行”。从此,推动了中人开始参与奥运的最初尝试,并引导中国体育走向了奥运的大舞台。 (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最初实践 1.体育进入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体操科”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设课程;学校运动会和各省市运动会定期举办,对奥林匹克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奠定了基础 。 2.西方竞技体育项目的引入和竞技体育比赛的开展及体育场馆修建、体育专门人才培养,对奥林匹克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 3.1910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运动大会”的举办,传播了奥林匹克思想,使中国体育逐渐与奥林匹克接轨,并逐步缩小了差距,是中国准备参加奥运会的最初体验。 二、中国近代体育观念的变化 (一)强兵、强种、强国的体育观念 1.洋务运动时期西洋体操的引入。当时国人出于强兵的需要引进了西洋体操,但并不理解体育为何物。在“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开始编练新式军队,创办军事学堂,把西洋体操列为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 2.戊戌变法以后,强兵、强种、强国的体育观念,由于符合当时社会变革的要求,所以被普遍接受,而且西洋体操逐渐被引入学校,一大批有识之士,如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针对当时的国情提出了要重视体育的建议,认为德智体并重、体育是强兵之本。 3.晚清时期,清朝政府出于维护封建统治需要,对强兵、强种、强国的体育观念,采取了赞同、继承和发展的态度,不仅在全国普遍开展体操训练,在学校教育中也开设体操科,甚至在一些地方和官方学堂举办的体育运动会上,也表现出强兵、强种、强国的体育观念。 (二)“军国民体育”风潮 1.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育课程的开设。借体育以强兵、强种、强国,几乎成了晚清时期国人的普遍共识,在当时刮起了一股强大的“军国民体育”风潮,在舆论的广泛影响下,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先生,正式提出了“军国民教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军事编制,开设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育课程。 2.“军国民体育”的实施未能实现体育救国的理想。一方面,这种教育越来越表现出对学生身心的严重摧残;另一方面,军国民体育也严重破坏了学校体育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人们误以为军事为体育,使得一些没有文化知识和道德水平的军人一跃而成为教师,这些人不懂得教育为何物,学校为何种场所,结果使学校的名誉扫地,社会失去了对学校的依赖,直接导致学生和家长仇视体操一科。 3.由于国家规定学校一律以兵式体操为主要教材,使得深受学生欢迎的西方体育娱乐项目被排斥在学校体育之外,这不仅使学校体育未能有效发挥增进学生健康的积极作用,还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4.体育课的诞生与主要项目的开展。针对“军国民体育”的不良影响,1919年4月,一项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同精神”为宗旨的新教育议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调查会上获得通过,并指出,一战以后,军国民教育已不符合世界潮流,英国的人格主义教育、美国的共和精神等取得了成功,中国应取其之长,1920年之后,兵式体操教育在学校被废止。1923年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以田径、球类和游戏为主要形式的体育内容,正式进入了我国学校教育。 (三)健身、娱乐、竞技观念的逐步确立 1922年,国际奥委会选举我国王正廷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这是国际奥委会第一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基于SpringBoot技术的论坛系统设计与实现.docx
- 本科毕业设计—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部分设计 发电厂课程设计报告.doc VIP
- 世界甲状腺日甲状腺健康科普PPT.pptx VIP
- 电力线路维保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pdf VIP
- 2024-2025学年中职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教版(2023)教学设计合集.docx
- 第32课《让思维活跃起来》课件2024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七年级下册 .ppt
- 山东省(烟台市、德州市)2025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化学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黑龙江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方案.doc
- 公司对项目经理部的授权范围及项目部岗位职责.docx
-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