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b37.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5两极格局和多极化趋势b37

①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国石油财富丰裕、人口较少,进入富国行列。 ②伊拉克和伊朗是西亚政治军事大国和石油生产大国,但是,人口多、消耗大,富裕程度仍然低于海湾石油富国。两伊战争严重损害了两伊的经济发展。 四、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1.战后初期的苏联 ①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2.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3.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①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②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 4.东欧国家的改革※ ①南斯拉夫※ ②波兰※ ③匈牙利※ ④捷克斯洛伐克※ 战后,苏联“四五计划”,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工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 1949年爆炸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加剧,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 许多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给科学文化事业造成巨大损害。 第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中国革命胜利。苏联、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与中国建交,广泛的合作。 苏联和东欧的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以及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蒙古等12国形成了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 第二,社会主义阵营的意义。 巩固社会主义成果; 支持民族解放斗争;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 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社会主义阵营的破坏。60年代初,社会主义国家间合作遭破坏,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作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会后,苏联开展了批判斯大林的活动,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 农业方面,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 工业方面,下放权力、精简管理机构的措施。 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导致改革失败。 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修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发展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苏联的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人民生活也有所改善。 执政后期,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政治生活的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东欧各国大多照搬苏联模式。造成消极后果,促使其要求摆脱苏联模式。 南斯拉夫被开除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后,中断了和苏东国家联系,也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束缚,走上结合本国国情、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波兰把巨额资金投入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苏共“二十大”以后,人民群众对经济状况不满。发生了波兹南事件。 哥穆尔卡改革,提出实行中央计划和企业自治相结合的方针,扩大企业自主权。但未取得明显成效。 一些知识分子组成“裴多菲”俱乐部。人们要求改革,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纠正不平等的匈苏关系。国内的反共势力在外国势力支持下,布达佩斯发生动乱,酿成1956年匈牙利事件。 卡达尔经济体制改革: 把计划经济的中央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作用联系起来。 改革取得成效,经济发展较快,市场较繁荣,人民生活提高。 1968年,杜布切克公布《行动纲领》,提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贯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被称为“布拉格之春”。 苏共指责《行动纲领》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出兵捷克斯洛伐克,改革中断。 五、美苏争霸 1.争霸局面的形成(50年代后期~60年代中) ①争霸局面的形成※ ②紧张与缓和并存※ 2.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争霸 ①苏联的进攻态势※ ②美国的劣势及对策※ ③里根的强硬态度※ 3.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全面收缩※ 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 第一,缓和的事例: 50年代中,结束了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 苏联承认联邦德国; 1959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 第二,对抗的事例: 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 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即使在关系紧张时,双方也不想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第三,古巴导弹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在美国。 苏联加紧发展与军事有关的重工业,巨额的军费开支,建成威胁美国的远洋海军,洲际导弹多于美国。 勃列日涅夫推行进攻战

文档评论(0)

pfenejiar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