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儿童退缩行为10
儿童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的概念 退缩行为的分类 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退缩行为 (一)概念界定 儿童期特有的伴有敏感、羞怯和社会退缩情绪,称为儿童“退缩行为”,也称“儿童期退缩反应”。患有退缩行为的儿童,表现为孤僻、沉默、胆怯、畏缩、敏感害羞、不敢与人对视等行为特点。这种退缩行为是一种消极的社会适应方式不属于心理疾病。但那是不良心理(特别是不良性格)的表现,妨碍儿童的人际交往。因此可以把它归为心理障碍。 鲁宾和爱森道夫RubinAsendorpf(1993)的定义,社交退缩是指在交往场合中,独自一人,不与他人交往的行为表现 目前国内的许多学者一般采用Rubin和Asendorpf的概念。 Hart等人将社交退缩界定为儿童在熟悉环境下的一种行为模式,具有独处性、弥漫性;儿童的这种行为常使儿童从交往群体脱离出来,表现为孤(aloneness)。这种行为不同于儿童在陌生情境下与人交往时由于气质因素所导致的抑制(inhibition)行为。 (二)退缩行为的分类 该领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Rubin,K.H.,他从同伴交往的角度出发,把社交退缩行为分为两类,即安静退缩(passive withdrawal)和活跃退缩(active isolation)。前者是指儿童主动地脱离出同伴群体,独自地安静玩耍;后者是指儿童由于受到同伴群体的孤立,而不得不独自一人活动 Sendorpf提出的,他从交往动机的角度出发,把社交退缩分为三类:害羞型(shyness)社交退缩,表现为趋于交往动机低避免交往动机高;不合群型(unsocial)社交退缩,表现为趋于交往动机和避免交往动机都低;回避型(avoidant)社交退缩,表现为趋于交往动机和避免交往动机都高。 国内学者郑淑杰(2005)从Rubin的同伴关系观念和Asendorpf的交往动机观念相结合的角度把社交退缩区分三个亚类型:“弱社交”型,儿童表现为独自玩或摆弄物,对“物”的兴趣浓厚。“被拒绝”型,儿童表现为喜欢玩假想或肢体动作游戏,精力充沛,不停地动,攻击捣乱行为最多,不受同伴欢迎;“矛盾”型,儿童表现为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做,喜欢看别人做游戏,交往动机较强,但一直处在趋于交往动机与避免交往动机的冲突之中,表现出极为“矛盾”的行为。 目前,人们根据Rubin和Asendorpf的分类提出了三个公认的亚类型: 静退缩、活跃退缩和焦虑退缩三类。 安静退缩行为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儿童独自的、安静的探索活动和建构活动,通常是一种久坐不动的独处行为。从社会交往的动机来讲,在儿童早期,安静退缩行为源于儿童较低的社交趋近动机而不是较高的社交回避动机,反映出儿童对物比对人更感兴趣;但到儿童中、后期,陌生同伴面前的安静退缩行为逐渐与儿童的行为抑制性相联系,研究者指出,在儿童中、后期安静退缩行为可能成为抑制的儿童应对其内心焦虑的一种方式。 活跃退缩行为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儿童独自一人频繁的、机械的身体运动和功能游戏以及独自一人的装扮游戏。在儿童早期,表现出活跃退缩行为的儿童实际上具有较高的社交趋近动机和较低的社交回避动,但可能由于他们的社交发起行为不恰当,遭到了同伴的拒绝,长此以往便形成了这种活跃独处的行为模式。 焦虑退缩行为是指有同伴在场时儿童的无所事事行为、观望行为和等待-徘徊行为。焦虑退缩行为反映了儿童一种社交趋近-回避的动机冲突。在陌生同伴当中,导致儿童回避交往的主要是气质特征,如行为抑制性、焦虑、害羞等。在熟悉同伴当中,导致儿童回避交往的主要是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和对消极评价的预期。研究表明,儿童在熟悉同伴当中的焦虑退缩行为与被同伴忽视和拒绝的关系随时间而增强,因此研究者认为这种情境下的焦虑退缩行为主要反映了儿童的同伴关系状况。 二、退缩行为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 儿童的气质类型及先天适应性有的儿童天生属“抑制性”,他们生来抑郁,多愁善感,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这种气质类型引发了儿童的退缩行为。也有的儿童先天适应性较差,对陌生环境感到特别拘谨,不愿接触人。一定要他们面对新环境,适应过程艰难而缓慢。这也是导致退缩行为的原因之一。 (三)教养因素 教养策略根据教养时父母施加压力的不同,把父母的教养策略分为高压力策略(指导、重复自己的要求、威胁、恐吓等)和低压力策略(建议、间接指导、商量等)。现存的文献表明,害羞、退缩儿童的父母使用高压力的策略,这可能是父母的高压力策略限制了儿童的探索和独立行为,从而影响了儿童社会能力的发展,父母的控制也剥夺了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这样的话,退缩儿童是父母过度控制、保护的“牺牲者”。 过度控制研究表明行为退缩儿童的父母具有过度控制的特征,(Hetherington Martin ,1986)不安全型依恋婴儿(易于成为社会退缩儿童)的母亲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