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文字中=符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战国文字中=符研究

战国文字中“=”符类考 魏红燕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战国时期文字形体纷繁复杂,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道:“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就给今人在释读这一时期的文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战国文字中的“=”符,学者多已有论述。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符在战国文字中所起的功能作用做一全面系统的考察,以期能够窥探这一纷乱文字现象之一隅。 关键词:战国文字;“=”符;辅助性笔画;装饰性笔画;文字笔画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文字形体纷繁复杂,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道:“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就给今人在释读这一时期的文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战国文字中的“=”符,学者多已有论述。本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符在战国文字中所起的功能作用做一全面系统的考察,以期能够窥探这一纷乱文字现象之一隅。 一、辅助性笔画 这一说法乃借自汤余惠先生《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但在内容性质上与其有所不同。所谓辅助性笔画,是指古人在书写文字时通过添加“=”来提示帮助阅读者阅读。具体又可分为: 表重文 重文,有些学者称之为借字,“是指一个独立形体用借字符号或不用借字符号重复一次记录功能的写词方法。[2]”在这里,我们仍然依据传统称为“重文”。根据有没有使用重文符号,可把重文分作两类。而没用使用重文符号的重文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具体可参阅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甲骨文中重文和合文重复偏旁的省略》和《再谈甲骨文中重文的省略》两篇文章。至于重文符号“=”,大致产生于甲骨文晚期。如《殷墟粹编》第二六五片:“王受又=,囗其用”,郭沫若、裘锡圭等人认为“又= ”中“=”为重文符号,当读为“有祐”。又如商代晚期的小子卣“乙子=令小子先以人于堇”,裘锡圭先生认为“子=”中“=”也为重文符号,“应读为‘乙子(巳),子令……’”[3]。但这种重文符号在甲骨文时期用例很少,多为不加任何记号而直接将重文省去。西周金文对重文符号的使用有所发展,到了战国时期则大量使用,所有的重文都添加“=”符来表示重文。这标志着汉字进一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根据重文的读法,可将其细分为两类: 1)连读,即单音语素的重复。如: 穆=鲁辟,应读为“穆穆鲁辟”。 (梁十九年鼎) 麀鹿速=,君子之求,应读为“麀鹿速速,君子之求”。 (《石鼓文·车工》) 惮=业=,应读为“惮惮业业”。 (中山王错鼎) 梦=墨=,应读为“梦梦墨墨”。 (长沙帛书) 吴人并??=人修教备信,应读为“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信”。 (中山王错鼎) 吞则??=则神=则下=则定=则固=则明=……,应读为“吞则??,??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行气玉铭) 2)回读,即把加重文符号“=”的字作为一个整体单位重复一次,它既可以是词、词组,也可以是一整句话。如: 是谓悖=载=月内,应读为“是谓悖载,悖载月内”。 (长沙帛书) 免隶=臣=妾=,应读为“免隶臣妾,隶臣妾”。 (云梦睡虎地秦简) 非信与忠,其=谁=能=之,应读为“非信与忠,其谁能之,其谁能之。”(中山王错鼎) 求盗勿令=送=逆=为=它=,事者赀二甲,应读为“求盗勿令送逆为它,令送逆为它,事者赀二甲。”(云梦睡虎地秦简) 重复符号是汉语中最古老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标点符号之一。它可以免却书写之烦,正因如此,现代人在书写文字时,遇到重文的,也往往用重文符号代之。 2、表合文 合文,也可称为“合书”,是指把前后紧密相连的两个或几个汉字符号合写在一起。构成合文的字,必须满足:语序上,要紧密相连;内容上,要是语言中的固定词语(如人名、地名、常用语等)这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合书。 合文也像重文一样,有使用合文符号“=”和无使用之分,商周甲骨文的合文几乎没有用“=”符,故一些学者认为“当时尚未发明合文符号” [4]。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甲骨文中已有合文符号。如《屯南》八八中“叀柳王”一辞中的“=”,裘锡圭先生认为是重文和合文的双重标志,他说:“这条卜辞里加重文号的‘受’,显然应该读为‘受又(祐)。’‘受’字的下部正好是‘又’,所以就在‘受’字‘又’旁之下加重文好来代替‘受又’的‘又’。这个重文号是十分典型的部分重文号(即合文号)”[5]。曹锦炎先生也在其论文《甲骨文合文新释》中增引《甲骨文合集》36524条卜辞,认为“”是“爯印”二字合文,而字左下方的“=”形即合文符号,来证实甲骨文中确实已存在合文符号[6]。我们认为合文符号滥觞于甲骨文时期,广泛运用于春秋晚期。战国文字中虽也存在着许多没有加“=”符的合文,但就目前所见资料来看,加“=”符的合文占多数。 合文按其组合形式上有无借笔、借字,可分为: 直接合文,即把紧密相连的两个字直接合写在一起,而无笔画,偏旁的简省。如: 上官:(《玺汇》3971) 敦于:(《玺

文档评论(0)

sunshao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