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开启音乐之门-从若干崭新的视角观察音乐世界
开启音乐之门——从若干崭新的视角观察音乐世界 [德] R.弗兰德、H.劳厄 金经言 译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版 一、学术谱系 本书是从体系音乐学角度(而非编年史)写作的西方音乐史类著作。 奥地利犹太学者圭多·阿德勒(Guido Adler, 1855年生于捷克摩拉维亚艾本许茨,1941年卒于维也纳)第一次提出音乐学的学科领域由两部分组成:A.历史音乐学;B.体系音乐学。 A.历史领域 1.音乐考古 2.基本历史分类(按音乐形式划分的音乐史) 3.音乐规律(不同时代作品所具体展现的, 由音乐理论家所传授并得到人们 接受作为艺术实践而表现出来的) 4.乐器研究 B.体系领域 1.和声、节奏、旋律等规律 2.音乐美学和心理学 3.音乐教育 4.民族志和民俗角度的调查和比较 阿德勒音乐学的核心是“理解”与“评价”。不同文化中的音乐没有统一的言说标准。所谓理解和评价,是作出理解判断和评价言说的“言说者”的“言说”,其意义并不一定存在于音乐创作者与演奏者的世界中,演绎他人规定的音乐和表达自我的音乐,文化意义和美学理解并不一样。 《开启音乐之门》,从体系音乐学的角度出发,汲取了艺术哲学、音乐民族学、音乐社会学和音乐心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融趣味性、知识性和学术性与一炉。全书二十余万字,包含“人为什么需要音乐”、“音乐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音乐文化的胚细胞”、“欧洲音乐史的前进动力”、“音乐是如何让我们翩翩起舞的”、“音乐与个性发展”和“音乐或者艺术与时间共舞”等章节,概要介绍了理解音乐的方方面面。 在艺术的“理解”上,一直存在不同的观念,但有一点共识,即理解是需要探索的。“理解”是因为艺术存在于往昔各种力量(宗教、科学、语言、社会、个体、民族等)相互作用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的过程,因此这种人性的创造物是解释学的对象;而探索则是由于艺术和历史过程的无限性与我们理解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永远不可消除的不对称关系,通过探索,就有可能辨认出历史潮流的方向。 二、作者译者 两位作者同意在中国出版他们的书籍,并为中文版写了序言。 第一位作者:莱茵哈德·弗兰德(Reinhaard David Flender1953——),德国音乐学家、作曲家。曾在德国汉堡、明斯特和以色列耶路撒冷攻读钢琴、作曲和音乐学。曾用4年时间在以色列进行有关犹太教堂的专题研究,其重要作品的灵感均源于以色列。此外,还曾在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的电子音乐工作室工作。1983年起执教于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1987年起兼任汉堡国际音乐出版集团古典音乐部主任。 第二位作者:赫尔曼·劳厄(Hermann Rauhe,1930——),德国著名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曾在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读普通音乐教育专业,后在汉堡大学攻读音乐学(主科)、教育学、哲学、社会学、神学和语音学,1959年获博士学位。1965年任汉堡音乐与戏剧大学音乐学和音乐教育学教授,1978年起任该校校长,1980-1982年任联邦德国高等音乐院校校长会议主席。此外还在各种音乐协会、基金会和理事会兼任主席、董事和理事等职。发表的著作初本书外还有:《用爵士音乐来进行音乐教育》(1962)、《乐理基础》(合作,1970)、《音乐教程》(合作,3卷,1970-1972),《听赏与理解》(1975)等。 译者金经言: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译审。1952年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任《中国音乐年鉴》副主编、《中国音乐学》编委、《音乐学术信息》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1986年起)等音乐学术团体会员。1981年和1994年获德国外交部(4个月)、德国学术交流中心(8个月)奖学金在德奥等地考察和研修,多次应邀在日本、西班牙和德国等地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德国科隆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 三、核心观点 (一)人为什么需要音乐 1.音乐是个人生存关照的工具,是保障我们内心生存的精神基础。 ①音乐的物理特性使之成为无处不在的环境因素。人的听觉系统始终“处在接受状态”,人无法摆脱声学环境。人可以闭上眼睛,却无法关闭耳朵,人可以转移目光,却无法转移听觉,即使睡着它仍要过滤周围的音响世界。在背后发生的一切,眼睛无能为力,耳朵却能耳听八方。婴儿在未出生之前,就已经在母亲行走时节奏性的摆动中、在她上下呼吸中、在她的心脏有节奏的跳动中听到和体验到了母亲。分娩意味着这一原始体验的丧失。几日龄的婴儿就能区别音高,而视觉一定要在出生几周后才有可能具备区分物体的能力。研究证实,婴儿期或学龄阶段的原本性音乐(Elementare Musik)教育和运动教育一样都会对儿童产生终生影响。音乐履行着完全是原本性的、必不可少的人类学功能。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