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百家争鸣和秦的一统》课件1(人教版).ppt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百家争鸣和秦的一统》课件1(人教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主梳理,突出主干; 立足重点,释化疑点; 纵横联系,综合运用; 强化薄弱环节,关注解题技巧。 诸子百家简表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教育由垄断逐步扩展,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秦国为什么能够扫灭六国,完成统一? 千秋功过任与后人评说 按照老师强调的历史人物评价方法,说说你对秦始皇的看法。 * 西 周 → 东 周 → 秦 春秋 → 战国 前770-前476年 前475-前221年 礼乐文明的确立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秦统一全国 从 到 封 邦 建 国 一 统 天 下 前1046-前771年 周武王 镐京 前221-前207年 赢政 咸阳 百家争鸣 争霸、变革 法家 儒家 兵家 墨家 道家 主要主张和观点 时代 代表人物 学派 孔子 春秋 “仁”、礼治、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 老子、庄子 春秋、战国 一切事物有对立面且可互相转化、“无为”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 韩非子 战国 “法治”、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孙子 春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战国 “事备而后动” 孙膑 历史内容庞杂,列表格可以使所学历史知识通过归类、概括,使所学知识简约化、条理化、系统化、完整化。通过列表格对比分析出异同, 是掌握横向联系知识是最有效的方法。 教育思想 2、社会动荡和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3、士人们为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百家争鸣出现有哪些作用? 诸子百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哪家? 儒家 孔子的学说被历代统治者利用和改造,成为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儒家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春秋战国时期),有没有成为主流思想呢? 为什么提倡“仁政”的儒家思想在当时不被重用,而提倡“法治”的法家思想却倍受统治者的青睐呢? 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打击旧贵族,强化国君专制权力;同时,为了应付战争,统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赋税、兵役徭役,阶级矛盾激化。法家主张严刑峻法,中央集权的思想适应当时社会形势需要,自然受到青睐。而儒、道、墨主张保守与温和、故而当时不被重视。 原因 …… ①老百姓渴望统一 ②秦国地处中关,地势险固,易守难攻 ③物产丰富,充足的物资财富能够供应长期战争 ④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 ⑤嬴政精心勤政,策略正确(远交近攻) 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经济上: 统一货币 、统一度量衡 思想文化上: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交通上: 修建驰道,排除路障 军事上: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中央: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地方:郡、县 (圆形方孔钱) (小篆 隶书 )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陇西 南海 东海 长城 秦 众说纷纭的秦始皇 “千古一帝”还是“无道暴君”? 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1.以事评人,用史实说话,看他的所作所为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全面客观,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多角度地去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评历史上的秦始皇 以事评人 全面客观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道德准则,有可能在下面哪本书中找到? ( ) A、《论语》B《孟子》C、《道德经》D、《韩非子》 B 2、“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是哪家学派的思想? ( ) A、道家 B、墨家 C、兵家 D、法家 B 3、“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基于这种认识,秦始皇: ( ) A.推行郡县制B.攻打匈奴C.修建长城D.严刑峻法 A 选择题解答四步骤: 1、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意思和要求。 2、判断题肢观点是否正确。 3、对比题肢和题干是否存在联系。 4、选择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阅读材料: 他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片。他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请回答(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 (2)材料中的三句话分别体现了他的什么主张? (3)他对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贡献。 答案(3)广开私学,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培养了大量人才;先进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重

文档评论(0)

1030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