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IBM供应链管理的案例分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家乐福、IBM供应链管理的案例分析

家乐福每决定开一家分店时,都要对当地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平、人口增长、都市化水平、居住条件、兴趣爱好、传统习俗、储蓄情况、宗教信仰、意识形态、中产阶级比例、女性化程度等因素进行详细而严格的调查与论证。据说这项市场考察工作一般要用两年的时间。此外,家乐福还十分注重强调采购及员工的本土化。家乐福90%以上的商品是从当地供应商那里购买的。此举不但为自己节约了大量运输成本和配送费用,还能因此备受当地政府青睐,打好政策通路。家乐福亦认为员工的本土化将更容易使公司的经营理念融入到现实经营中去,人才本土化日益明显。 * (1)“本土化供应”  另外,家乐福在选择伙伴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每到一处,它都会积极寻找当地有经验的零售商并与之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以期能够借此获得进货、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并在短期内熟悉当地市场。   被誉为跨国商业巨头中最“国际化、本土化”的家乐福,对当地政策的敏感度也远超过了一般的外资零售企业。为了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各地市场站稳脚跟,家乐福集团高层非常注重与当地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顺应政府的需要开展业务。 * (2)“向上游供应商要利益” 40多年来,家乐福坚实的供应链条一直是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与迅速扩张的坚强后盾。“向上游供应商要利益”已经成为讨价还价能力极强的家乐福的另一个杀手锏,不但收取相当高的“进场费”等各种名目的服务费用,还千方百计压低供应商的产品进价。 * 据说,某国内企业一年向家乐福交纳的各类费用已达到其在家乐福卖场实现营业额的36%左右。也正是因此,与沃尔玛和供应商具备良好伙伴关系不同,家乐福与供应商的关系似乎一直显得很紧张。 然而,面对指责,贝鹤能却曾毫不避讳地坦承:家乐福与供应商的谈判就是要“把对方逼到墙角,再给他一点甜头”,因为“假如没有谈判,没有逼到墙角,我们就不能进步”。至于对有些供应商提出的“与家乐福合作总是夹杂着快乐与痛苦的感觉”,贝鹤能更是十分哲学地表示“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动力”。 * (2)“向上游供应商要利益” 家乐福在进货上可谓善于向供应商“借鸡生蛋”,它与供应商签定的合同付款条件为“月结60天数”,以借此吞吃供应商的流动资金,利用供应商的资金周转,从而相应地大大节约了自有流动资金的占用成本。而随着“洋卖场”在中国范围的一再扩大,为了维持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的生存并进而通过家乐福的全球采购系统进入国际市场,起到为企业“扬名”的作用,供应商也只好逆来顺受,纵容家乐福的不断索取。不过家乐福在把供应商逼到墙角的时候,也不会忘记再给点甜头,而这也是它能在外资竞争日益残酷的今天仍能笼络住大量供应商的主要原因。 * 据一位婴儿推车的供应商介绍,家乐福当初曾要求以6美元的价格进货,而这已低于原材料的价格,看起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家乐福随后告诉他们订单将不低于100万辆,于是看到甜头的供应商接下了这一订单,最后该产品在一年当中销售了120多万辆,于是其利润比其他所有品种都要高,毛利更超过了25%,从而仍达到了双赢的最终结局。 * 问题1:试总结家乐福中国存在的采购漏洞 答:1.“本土化供应”的漏洞 “本土化供应”虽然为家乐福降低了成本,但如果不考虑到中国当前商品生产中存在的诸多假冒伪劣问题,对供应商过于追求低价,而放松前、中、后有关阶段的管理工作,就有可能给劣质产品带来可乘之机。问题一旦发生,虽然有供货合同保证家乐福的直接经济利益不受影响,但显然会给它的商业信誉会带来诸多不利,这对其也是很不划算的。    * 2.“向上游供应商要利益”的漏洞 家乐福的“向上游供应商要利益”这种做法只会使它在发展中国家或商业不太发达的地区更容易成功,因为在商业不发达的国家,供应商的实力不是很大,组织化程度不高,家乐福与上游谈判的余地就较大。而事实也证明在商业体制健全的国家,完善的商业监管制度会让家乐福屡屡碰壁。20世纪60年代末,家乐福先后被迫从英国、比利时和瑞士撤出;而在1988年才进军美国的它却又不得不在1993年关闭了在美国仅有的两家大卖场,完全退出美国零售业市场的竞争。 而“向上游要效益”的模式也没少给家乐福添麻烦。家乐福向生产企业收取高额进场费的事虽让其成为众矢之的,但家乐福不但没想改变这种做法,反而引以为特色。显然这也是其品牌与实力给其带来的商业效益之一。在国内还没有足够的零售商与之相匹敌时,相对于供应商,家乐福当然处于强势地位。 有专家分析说,家乐福为了弥补低价销售的利润损失而向生产商要效益:而生产商为了自己的利润只能在产品上做手脚,如此恶性循环,家乐福追求的低价高质就有可能变成低价更低质。在高额进场费的重压下,供应商或提高价格,或向“洋超市”提供质次量少的产品。部分供应商“堤内损失堤外补”,为了维持经营,只好把负担转嫁给了消费者。 * 3.权力下放的漏洞 家乐福在中国一直坚持以门店为中心、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