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检方起诉补充理由书_律师答辩状
台灣台北地方法院檢查署起訴補充理由書
被告 王進展
為被告殺人案件,依法提出起訴補充理由如下:
申論論點
被告之犯意為間接故意殺人:
參見被告之犯罪計畫二份中均載明有「解決一個人」、「賠上幾條人命」、「收屍記者會」、「唯必死」等字句,實難謂被告無預見此將致人於死,詎被告竟不惜為遂行達到其以「千面人」作案手法之恐嚇取財目的,將之攜帶至社會大眾消費之便利,且具有長期信賴之超商、便利商店開放是公開陳列之飲料架上,混雜在正常之同款式飲料中,使不特定之購買者購買後飲用之,而飲用者僅需飲用少量之內容物飲料勢必會致生死亡之結果,仍予以容任之,是以被告確具有殺人之不確定(間接)故意,自勘認定。
被告對氫化鉀有所認識:
被告認識並知悉人食用少許氰化鉀,即會致人死亡之事實:被告於九十三年間經由電腦網站搜尋到日本「千面人」案件之發生經過與相關報導,得知氰化鉀可以用來勒索,乃著手蒐集氰化鉀相關之化學知識,得知氰化鉀乃具劇毒之化學物質,且在我國係屬列管化學物品,人體如食用氰化鉀將會致命。
被告恐嚇所使用之物為氫化鉀,而非其他毒性較低之藥品:
被告說其目的只有恐嚇取財,並無殺人之故意,但究其所使用之恐嚇手法是否過於嚴重?被告對於氰化鉀有致人於死之功用有認識,並知其為極危險之化學藥品,試問為何被告不以其他之藥品替代氰化鉀,既其之目的為恐嚇取財,故即使是任何較輕微之藥品都可達其毀壞飲品公司之名譽而恐嚇取財之目的,諸如瀉藥、安眠藥、或水溶性之殺蟲劑等等,此類化學藥劑之摻入均足以對公司之名譽致生危害但又不至於致人於死,但被告卻執意使用氰化物此種極具危險性之化學藥劑,試問其居心何在呢?
氰化鉀放置劑量過多,明顯有故意殺人之目的
依將摻有氰化鉀且被被害者喝過之毒蠻牛飲品送檢驗所得之鑑定書得知,其剩餘未喝之容量內所含之氰化物含量若將其全部攝入體內,皆已達致死之劑量;即使是已遭人喝下之預估容量其所含之氰化物含量亦均已達致死之劑量。且依藥物食品檢驗局所函覆之內容亦認為每瓶蠻牛皆足以致人於死。
被告稱其目的只有恐嚇取財並無致人於死之故意,但根據被告所有之手提電腦所救回之檔案資料內容可知:被告對於氰化物之屬性與毒性均有所認識,並且知道微量之氰化物即可致命,若究其只為恐嚇取財而無故意殺人之說詞,被告所添加之氰化物含量可以低至不至於致人於死之含量,但為何被告添加於蠻牛飲品之劑量會如此之多且瓶瓶皆可致人於死呢?
五、被告所下毒之地點為知名商家:
被告所選擇之下毒地點均係知名之商家,用以降低消費者之戒心;且被告下毒之方法亦並非以單一商家以「點」的方式製放毒物,反係以「面」的方式,在多家商店置放毒物,若被告僅為恐嚇取財,則以點的方式即可,為何被告,積極的以面的方式製放毒物,顯見其有殺人之積極犯意。
六、被告知恐嚇手法順序有誤:
恐嚇取財之手段為先恐嚇以脅迫被害人交出財物,若被害人不從,才施以加害之手段使被害人屈服。故在此案件中,被告恐嚇取財之程序應為:先寄信恐嚇蠻牛飲品之公司以期其能交付金錢,若飲品公司不屈服於其之脅迫,才得施以脅迫加害之手段而放置毒蠻牛。
被告稱其之目的為恐嚇取財而非致人於死,但究其恐嚇取財之手法,與正常之情形有違,其乃先將添加氰化物之毒蠻牛放置於各商店後才寄出恐嚇之信,故其應先預料在飲品公司收到信之前也許已有可能致人於死,此時之恐嚇信件已無生效之功用,何以又寄發此信呢?
被告乃先下手後恐嚇,究其之動機實有可疑之處,若其之目的果真只為恐嚇取財,則為何其之手法順序離譜至此?故本席探究其之目的為間接故意之殺人實有其根據,也許被告是先痛下毒手不確定故意殺人,事後害怕刑罰,而寄出恐嚇信佯裝成其目的為恐嚇取財,以期能獲判較輕之罪而受較輕之刑罰。
七、 被告改變樣貌以逃避追緝:
被告自新聞媒體得知周乙桂已中毒身亡,暨媒體大肆播放在上述商家監視器所錄下放置毒蠻牛飲料之男子畫面後,隨即於當日搭機出國至香港,並在其右手臂刺青,並梳理新髮型,以逃避遭人指認及司法機關之追緝。
被告之防護措施:
一、瓶蓋閉鎖裝置:
因為就被害人之證詞中,被害在開瓶時不會注意瓶蓋的聲音,和轉開瓶蓋時的難易程度,也就是說,對被害人而言,瓶蓋旋開和緊閉並無不同。
二、異味部分:
就異味之部分,被害人提到根本沒有味道,或是味道根本就非常薄弱,並不足以造成被告所想達到的威嚇效果,並不能有效的預防有人誤飲的結果發生。
三、貼紙不易辨識:
被告所貼之標籤位置,並不夠明顯,當手握瓶身時,並不可視標語。被告大可以將貼紙貼在條碼上,讓店員在刷條碼時一定會注意到商品的異樣,而幫消費者更換新的商品。但根據證詞,貼標位置本身難引起注意,就算雖足以讓部分的被害發現,但顯然被告以為貼紙只是一種銷售上的手法 --新包裝,即使看到了也不會不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