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4.5.2.线段的长短比较.doc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教案4.5.2.线段的长短比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线段的长短比较 【基本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别用测量与重叠来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 2.使学生充分理解两条线段大小比较所隐含的意义,能从“量”与“形”上进行转化; 3.线段中点的性质及其简单运算. 【教学重点】线段大小比较的方法及其原理.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数量”的角度引入到从“形”的角度来分析两条线段的大小比较.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如果有两个同学在比较高矮,你们一般是怎么做的? 解决方法:让两个人站在一起来比较;分别量出这两个同学的身高. 2.如何比较数学书长和宽的长度大小?你能够想到什么方法? 解决办法:可以拿两本相同的数学书,将长和宽重叠进行比较;分别测量长和宽的长度;用圆规截取书本的宽度,再和长相比较. 【教学说明】在这几个问题中要充分发挥学生间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第2个问题更要提醒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 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 1.从上面的探究,怎样比较下图中两条线段的长短? 小结:从上面的引例,我们很容易知道,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有两种方法: (1)用刻度尺度量;(2)利用圆规进行移动. 如图有线段AB与线段CD,且进行了以上的有关比较方法. 如果通过比较知:线段AB比线段CD短,则表示为: AB<CD(或CD>AB) 【教学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总结方法,对于用几何语言表示线段的大小关系,学生比较陌生,教师应示范讲解,可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尝试写一下. 2.如图,MN是已知线段,你能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一条与MN相等的线段吗? 小结:我们可以先画射线AB,然后用圆规量出线段MN的长,再在射线AB上截取AC=MN,那么,AC就是所要画的线段. 【教学说明】教师可以先示范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图. 3.在一张半透明的纸上画一条线段AB,将线段AB折叠,使点A和点B重合,折痕与线段AB的交点为C,测量AC与BC、AB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AC=CB=AB,AC+CB=AB 归纳: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如上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教学说明】教师讲解,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完成,然后将得到的结果进行交流,教师总结线段中点的定义,然后示范用几何语言表示. 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 例:如图,AB=6cm,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那么AD多长呢? 解:因为C点是AB的中点 所以AC=BC=AB=3cm 因为D点是BC的中点 所以CD=BC=1.5cm 所以AD=AC+CD=3+1.5=4.5cm 【教学说明】例题应掌握其解题的有关方法,特别是基本的格式.这是一个简单的推理解答,教师在讲解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思路和方法. 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 1.如图①,AD=AB- =AC+ . 图① 2.如图②,下列说法不能判断点C是线段的中点的是( ) A.AC=CB B.AB=2AC C.AC+CB=AB D.CB=AB 图② 3.在直线m上顺次取A、B、C三点,使AB=4cm,BC=3cm,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 分析:由题意画图,根据线段的和、差及中点的意义去考虑. 【教学说明】第1、2题,主要是对线段的和差、线段的中点进行检测,提醒学生观察图形进行解答,第3题是第一次由学生接触到由几何语言转化为几何图形的题型,应引导学生先画出图形,再进行解答. 【答案】1.BD CD 2.C 3. AC=AB+BC=4+3=7cm∵O是AC的中点,∴AO=AC=×7=3.5cm∴OB=AB-AO=4-3.5=0.5cm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有两种方法: (1)用刻度尺度量; (2)利用圆规进行移动. 2.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如下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则AC=CB=12AB,AC+CB=AB.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回顾,重点强调用几何语言表示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理解中点的含义. 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 在本节课的安排上应逐渐在几何中渗透几何语言的描述,并应注意到其语言的规范性.在知识上应对本节课内容上有所拓展,而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引导学生来发现问题,并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

文档评论(0)

moon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