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与耐药性-倪语星.pptVIP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与耐药性-倪语星.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与耐药性 倪语星 瑞金医院临床微生物科 概述 一、各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和耐药机制 二、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 三、真菌耐药监测 真菌的实验室检查 自动仪器鉴定丝状真菌 BIOFOSUN微生物系统 (FF)数据库 毛霉、曲霉、镰刀霉、木霉…… 共618种 800多张精美的宏观形态和显微图片 唯一能够鉴定丝状真菌的检测系统 鉴定时间:7-14天。 过程: 1、标本分离培养,得到纯菌落。 2、接种在配套的真菌培养基上,培养5-10天后上板,2-3天读取结果,一般要求是24、48、72小时各读一次,直到报告结果。 结果判断:仪器报告结果加上与数据库内的图谱作形态学比对,作出最终鉴定。 一、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一)丙烯胺类Vs角鲨烯 丙烯胺类常见的药物是萘替芬和特比萘芬,多用于浅部真菌感染。 作用特点 特异性抑制角鲨烯环氧化酶,阻止麦角固醇的合成,导致真菌细胞膜的破裂。 乙酰辅酶A →角鲨烯→羊毛甾醇→麦角甾醇 (二)吡咯类Vs 羊毛甾醇 吡咯类抗真菌药包括咪唑类和三唑类。 咪唑类:包括酮康唑、克霉唑、米康唑和益慷唑等。目前多为浅表真菌感染或皮肤黏膜念珠菌感染的局部用药。 三唑类: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均可用于治疗深部真菌感染。 作用特点 吡咯类药物作用的主要靶酶是 14- α - 去甲基酶 (14-DM) ,利用咪唑环和三唑环上的第三位或第四位氮原子镶嵌在该酶的细胞色素 P450 蛋白的铁原子上,抑制 14-DM 的催化活性,使羊毛甾醇不能转化成 14- 去甲基羊毛甾醇,进而阻止麦角甾醇合成,使真菌的细胞膜合成受阻,导致真菌细胞破裂死亡。 乙酰辅酶A →角鲨烯→羊毛甾醇→ 14- 去甲基羊毛甾醇 →麦角甾醇 耐药机制 真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特别是对氟康唑的耐药最常出现于 黏膜念珠菌感染长期使用氟康唑治疗后。 近年来由于氟康唑的选择性压力,非白念珠菌如光滑和克柔念珠菌及新生隐球菌也出现耐药菌株。 吡咯类药物耐药机制 1、erg11 基因通过点突变,基因过度表达。基因扩增,基因转换或有丝分裂重组等, 靶酶增多或减少:14- α - 去甲基酶过量表达,或低水平表达甚至不表达; 靶酶结构改变: 14- α - 去甲基酶的结构改变,使其与吡咯类抗真菌药的亲和下降,使药物的敏感性下降; 2、通透障碍:由于甾醇去饱和酶的失活使真菌细胞膜对抗真菌剂的通透性下降,使药物不能进入真菌内。 3、外排增强:使唑类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达不到有效作用浓度。酵母菌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外排泵,包括 ATP 结合转运蛋白家族 (ATP-binding cassette , ABC) 和易化扩散载体超家族 (major facilitators , MFs) 。 (三)多烯类药物Vs麦角甾醇 甾醇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具有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生物调节以及立体结构的作用。 构成真菌细胞膜的甾醇为 C-4 位去甲基化的麦角甾醇。 乙酰辅酶A →角鲨烯→羊毛甾醇→ 麦角甾醇 多烯类药物 1.两性霉素 B 及其脂类制剂:    两性霉素 B(AmB) 、两性霉素 B 含脂复合体 (Abelcet , ABLC) ,两性霉素硫酸胆甾醇酯 (Amphotec , ABCD) 和两性霉素 B 脂质体 (AmBisome , L-AmB) 作用特点 1、破坏细胞膜 通过与真菌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上的甾醇发生交互作用,导致细胞膜产生水溶性的孔道,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最终导致重要的细胞内容物流失而造成菌体死亡。 2、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两性霉素 B 也可通过刺激巨噬细胞调整自体免疫功能产生杀菌作用 。 3、广谱高效 尽管两性霉素 B 和制霉菌素等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已经在临床上使用 30 多年,但获得性耐药菌的出现频率仍较低。 耐药机制 1、靶酶基因突变:发现对 AmB 耐药的新型隐球菌,编码 5 , 6- 甾醇去饱和酶的基因发生突变,使其细胞膜中的麦角甾醇结构发生了改变,导致细胞膜的流动性改变,降低了药物对细胞膜的亲和力。 2、靶位缺失:当细胞膜中麦角甾醇成份缺失达到 74 % -85 %时会引发白念珠菌对多种多烯类药物耐药 。 (四)核苷类药物Vs核酸合成 核苷类药物: 5- 氟胞嘧啶 (5-FC) 是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作用于核酸合成的抗真菌药物。 作用特点 1、通过胞嘧啶脱氨酶转化成为 5- 氟尿嘧啶 (5-FU) 。随之,通过鸟苷酸 (UMP) —焦磷酸酶转化为 5- 氟鸟苷酸 (FUMP) ,其进一步被磷酸化后掺入到 RNA 中,最终破坏蛋白质的合成。 2、5-FU 也能够被转化为 5- 氟脱氧鸟嘧啶单磷酸,其能够抑制参与 DNA 合成和细胞核分裂的胸苷酸合成酶。 5-FU 的抗菌作用机制

文档评论(0)

peace030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