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815仲元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数字卦与重卦说
(首发)
连云港市政府办公室
摘 要:现已发现的商周数字卦材料,大致可分为两大筮数体系,即《归藏》筮占和《周易》筮占。而从数字卦材料呈现出的演化发展情况来看,传统的八卦“两两相重”的重卦模式应予重新检视,学界以六爻位数字卦为理据质疑“文王重卦说”的观点,值得商榷。
关键词:数字卦;大衍之数;筮数体系;重卦
引 言
数字卦研究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部分地解决了八卦卦画形式的起源与演化发展问题。但是,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对传统“重卦说”的重新检视,并对“文王重卦说”提出了质疑。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就数字卦与重卦问题谈谈一己之见,就教于学界方家。
一、数字卦材料中的筮数
目前,可以确定为数字卦材料的卦例,出现的数字共计7个,即一、四、五、六、七、八、九,其中数字“四”仅见于清华简《筮法》。
关于商周时期的数字卦材料,张政烺先生首次揭破其中的数字就是筮数。这一开创性的研究结论,赢得了学界的广泛称誉。至于周初的数字卦材料未见数字二、三、四,张政烺先生认为,古汉字一、二、三、四都是积画而成,自下而上书写,容易造成混淆,因此古人把二、四并入六,把三并入一。李零先生认为,现已发现的数字卦,商代西周似乎是以十数为占者为主体,战国时期,这种“十位数字卦”仍在使用(见于楚占卜简),但与同时的“三易”似有所区别。“十位数字卦”说是第一种代表性观点。
李学勤先生在讨论西周数字卦材料时提出:淳化陶罐、扶风和沣西卜骨筮数所代表的揲蓍法,最容易出现一,其次六、八,少见五、九,没有七,可暂称为揲蓍法乙;殷墟甲骨、陶器、岐山卜甲和西周金文筮数所代表的揲蓍法最容易出现六,其次七、八,少见一、五、九,可暂称为揲蓍法甲。有没有“七”,是区别甲、乙两种揲蓍法的标志,这大约是在揲蓍法乙中“七”极难或不能产生之故。这是第二种代表性观点。
廖名春先生根据清华简《筮法》的有关内容,推定清华简中的筮数“一”,实际上代表筮数“七”。学者马楠也持此观点。有鉴于此,学者贾连翔认为,数字卦的用数体系或许可以根据用“七”还是用“一”加以划分,以清华简《筮法》为代表的楚地数字卦,已经明确记载用数为“四、五、六、一、八、九”,可暂称为“一系数字卦”;以此推测另外一个体系的用数为“四、五、六、七、八、九”,可称为“七系数字卦”,它们应分别属于不同的筮占系统。这种看法实际上是对第二种观点的尝试性发挥。
在《试论出土数字卦材料的用数体系》一文中,贾连翔博士还认为,出土数字卦例中连续出现两个“七”的时候,往往采用合文的写法,如写作“”“”“ ”等,在同一卦例中既用“七”又用“一”是合文书写不规范造成的,而在同一器物中既有用“七”又有用“一”的卦例,则是不同筮占方法的反映。这一推断卓有见地。但是,这种尝试仍然解释不了“七”和“一”同时并存的筮例,如张政烺先生《试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易卦》一文列举的第30个数字卦例为,似不宜视作书写不规范或缘于不同筮占。李尚信教授认为,李学勤先生在谈到两种揲蓍法的同一文中,举出了“七”和“一”同时并存的例子,说明至少在这些筮例中,“一”与“七”之间没有相互替代的关系,表明了问题的复杂性。
综上可见,关于数字卦材料中的数字就是筮数,学界有着高度一致的看法,而筮例中的数字究竟属于哪一类筮占系统或筮数体系,目前尚未形成基本共识。
二、两种不同的筮数体系
筮数的由来,当在揲蓍法中探求。数字卦中的筮数,实际上就是揲蓍成卦过程中筮得的四营数。
在《周易》筮法中,四营数七、八、九、六是由“大衍之数五十”经过揲蓍成卦“三变”而来,而且四营数的发生概率各不相同。学者吴前衡在其遗著《〈传〉前易学》中认为,揲蓍成卦过程的第“一变”阶段,揲蓍余策总数只能出现两种结果:其一为44,其二为40,前者的发生概率为75%,后者为25%。至“二变”“三变”阶段,揲蓍余策总数也有两种结果,但两者的发生概率均为50%。因而,四营数七、八、九、六的发生概率分别为:31.25%、43.75%、18.75%、6.25%。参见表(一)。
吴前衡先生对《周易》筮数的非等概性研究,于寻常处见精微,揭破了四营数发生概率的真相,为研究筮数体系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分析工具。
表(一)
大衍之数 50 其用 49 挂一 48 一变 44(0.75) 40(0.25) 二变 0.5 0.5 0.5 0.5 三变 0.5 0.5 0.5 0.5 0.5 0.5 0.5 0.5 蓍数 9 8 8 7 8 7 7 6 总概率% 18.75 18.75 18.75 18.75 6.25 6.25 6.25 6.25
鉴于《周易》筮法的四营数,是由“大衍之数五十”推演而来,由此推想,古典文献中所谓的《归藏》筮法,也可以推而论之。元代的学者吴莱认为:
《连山》、《归藏》占以不变,故其数但用七八而尚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