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塑造和影响.ppt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塑造和影响.ppt

  1. 1、本文档共9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塑造和影响

中国审美艺术的特点和精神 中国艺术主要以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实现天人合一为目标。中国艺术所强调的境界,气韵等等,其实都是一种理想化的生存方式的投射与移情。 如泼墨写意山水画,以及书法,音乐,都具有这样的一种统一的精神气质,这是人与自然的节容,人对于自身生命的本真存在方式与状态的追求。恬淡,和谐,独立,清雅。无目的,天人合一。 审美艺术与生活和时代的关系 审美艺术反映的是时的精神,以及生活方式。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领悟与理解。 审美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品质。 一种宗教和哲学信仰。 审美实际反映的是生活的情趣,以及背后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和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对生活的态度等等。 中国艺术的精神是庄子式的自由和天人合一,以及精神的独立,与大自然一体的感觉,享受自然生命本身的精神气质和特点。 陆王心学 南宋陆象山和明代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一系,是在与道学一系的辩论中不断发展的。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真理’,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所以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心学的创始人陆象山,与朱子曾进行过多次辩论,辩论的范围涉及到理学的所有核心问题,辩论的影响也涉及当时的多个学派。朱陆之辩,以及后学就此展开的朱陆异同之辨,绵延至今达八百余年而不绝,而且还随着理学的传播扩展到日本和古代的朝鲜。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便是朱陆之辨的一个成果。阳明心学既是对象山心学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可看作是对于朱陆学说的综合。 从天道观看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 中国文化的自然主义,现实感,以及家庭生活感,现实生活感,活在当下,而没有来世。强调和谐,强调心灵的通畅的感受。无目的的目的,以生命和生活本身为目的的自然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实的人伦关系。 世俗性,此岸性,自然主义。道不远人。道赳我的当下的生命和生活以及刚才片状态之中,我就是佛等等。这种性质是与西方宗教文化最深刻的区别。 中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之对比,乐感文化与罪感文化。所谓民族性。 文化艺术的特点 道家思想为基础,以实现天人合一为目标。 中国艺术所强调的境界,气韵等等,其实都是一种理想化的生存方式的投射与移情。 如泼墨写意山水画,以及书法,音乐,都具有这样的一种统一的精神气质,这是人与自然的节容,人对于自身生命的本真存在方式与状态的追求。恬淡,和谐,独立,清雅。无目的,天人合一。 * 对“道”的描述,及道观念的多义性: 道可道,非常道(1章) 具体的事物都是可以用名称来表示的,天地以下都是具体事物,所以说:“有名,万物之母。” 天地是从“道”那里产生出来的,道是无形无体的,没法用名称来表达,所以说:“无名,天地之始。”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0章) 老子这里讲的是没有任何具体规定性的“无”或“道”,并把它作为宇宙的本原、万物的老根,似乎看到了世界的统一性,不能是某一具体的有规定性的东西,加深了对世界统一问题的理解。 * 柔弱与刚强 柔弱胜刚强。(36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78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 弱道——上善若水 骨弱筋柔而握固。(55章) 守柔曰强。(52章)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 四、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1.有为 人民的苦难的直接根源就是当时统治者的“有为”。老子对当时一些统治者,只顾自己享受,穿好的,吃好的,搜括大量财货,而根本不管政治腐败,土地荒芜,粮仓空虚的现象进行了批评。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第75章)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第53章) 2.不妄为 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听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巩固,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三十六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六十五章》 3.无为而无不为 遵守“自然”的法则,在处己、待人、 应物上定能做到因道而动、循道而行。 “为无为则无不治”(第3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57章) 对儒家价值的批评 1.对仁义礼智的批评 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是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 大道废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