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教学总结
2006—2007学年第二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从2007年3月到2007年6月,在系听评课领导小组及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下,较为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系里安排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就一学期来的教学工作作一总结。
一、教学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总共代了两门课程,分别是《公共政策》和《公共关系学》。
1、从课程设置上看:根据教学计划,《公共政策》是行政管理专业本11班第6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2个学分,34课时;而《公共关系学》是行政管理专业本11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2学分,34课时。
2、从教材的内容的处理上看:《公共政策》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公共政策学》(宁骚主编),本教材虽然内容较新,较全面,但由于教学计划规定只有34课时,每周2课时,无法面面俱到,把教材中的所有的内容都讲完,于是,我在兼顾教材整体框架的前提下,挑选了其中的重点章节来讲,尽量保持主要内容的完整性。《公共关系学》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公共关系学》(袁维国主编),因为这是一门选修课,学生们都有教材,且教材的内容浅显易懂,因此,在教学中我把教材中一些浅显的东西让学生自己去学,添加了一些其他资料上的内容,引入了大量的案例。
3、从教学方法上看:《公共政策》和《公共关系学》都是介于纯理论性和纯操作性之间的课程,且相关资料上有很多成熟的案例,因此,我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掌握相关理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4、从教学效果上看:基本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从课堂学习及期末试卷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所相关理论是掌握的,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举一反三,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比较弱,这主要体现平时作业和期末试卷答题中。
二、教学体会
一是处理好教材,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是教好学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教材,而应根据教学时数及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突出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内容。如我在讲《公共政策》时,把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和公共政策的评估作为重点内容来讲。
二是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教好学的关键。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得根据所代课程而定,不同的课程内容和体系可能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公共政策》和《公共关系学》都是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且相关的案例较多,因此我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相关理论,在讨论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三是布置适量的练习题是巩固、拓展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不管是什么课程,都应布置一定的习题让学生去做、去思考,布置练习题的量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而定,目的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公共政策》和《公共关系学》的案例教学中,布置了一些案例分析题让学生写出案例分析报告。
三、存在的不足
一是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主要体现在期末试卷中,有的理论运用得较好,而有的没有多少理论性的东西,或不会运用理论而造成理论与实际相脱节。
二是案例教学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法虽适合于《公共政策》和《公共关系学》,但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上还是沿袭传统的方法,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
三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公共政策》和《公共关系学》期末论述题中,反映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有的只有纯理论的罗列,根本没有联系实际;有的把理论与实际割裂开来,不会把二者结合起来。
四、改进措施
一是探索适合于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如《公共政策》和《公共关系学》的案例教学课中,要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法,进一步充实和丰富现有的教学案例,并且边教学边摸索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
二是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导和训练。在课后的练习中,应布置一定的主观性的题,突出学生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组织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人人都有课堂发言的机会。
2007年7月10日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