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书产生的原因.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伪书产生的原因

伪书及辨伪 伪书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其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伪书的产生大致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1.尚古观念而产生的伪书在整个封建社会中,普遍存在厚古薄今、迷信古人、崇拜圣贤的心态,所以一些人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便采用托古的方法。这种风气在战国秦汉间相当盛行,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淮南子·修务》:“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人说。乱世阔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听之,正领而诵之。”于是儒家借重尧舜,墨家借重大禹,道家借重黄帝、老子,医家借重神农、黄帝,都是这一类的典型。《易卦》托名伏羲,《本草》托名神农,《内经》托名黄帝,《周礼》托名周公即其例。 2.文献亡佚而产生的伪书古代典籍文献大量的散佚是伪书产生的重要社会原因。朝廷禁毁、兵燹战174中国古典文献学乱、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造成了古代典籍文献的大量损毁亡佚,给后世留下了无限的遗憾,故世有寻求遗书之举。如秦始皇焚书之后不久又经历楚汉战争,国家典藏的图书文献散亡殆尽。西汉建国,朝廷典藏不足,故武帝以来屡次诏求遗书于天下,遂有投机者制作伪书欺世盗名,邀赏牟财。在这样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西汉成为中国伪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故而胡应麟说:“赝书之肪(始),防自西京乎?六籍既焚,众言淆乱,悬疣附赘,假托实繁。”其时,东莱人张霸便伪造了一部102篇的《尚书》进献朝廷,当时就被揭穿。这就是盗用亡佚图书文献之名而作伪的最典型事例。又如隋文帝时也曾诏求天下遗书,当时有名的大学者刘炫连续伪造了《连山易》、《鲁史记》等百余卷上交朝廷,获得朝廷重赏而去,后事发被罢官。陈登原道出了文献亡佚与伪书产生的某种联系:“画鬼之易,由于无所质证。伪书之兴,半缘世无真者。”典籍真本既已亡佚,后人伪造起来也就无所顾忌。,封建社会的一些士大夫,他们有学问,对古代典籍的失传感到缺憾。他们作伪的动机,或许是想弥补古籍的缺略而使之完整,这种追求完整的心理也是伪书实现的动因之一。例如东晋梅赜传出的《古文尚书》,明代范钦刊印的《竹书纪年》,都是典型的例证。《竹书纪年》是魏国史书,晋太康二年出自汲冢,无疑是真书。唐朝以后此书失传,明嘉靖年间突然出现《竹书纪年》上下两卷本,通称今本《竹书纪年》,清代学者研究认为,其书体例与原本不符,记事与原本有异,遂定为伪书,并断定作伪者是明人范钦。但是,“今本《竹书纪年》也不完全是范钦伪造的,是他在各种古书引证古本《竹书纪年》中辑录的,不过加些删削,又伪造一部分罢了”。此乃盗用亡佚古书之名而产生的内容真伪混杂的伪书。 3.学术相争而产生的伪书封建社会的学者们,论学时有门户之争,特别是同时而才名相当的学者,更是互相轻视、彼此攻击,为维护学派的学说,争胜对方,伪造古书是其重要手段之一。此类事情,在战国百家争鸣时已现端倪,此后也不乏其例,而曹魏时期的王肃伪造《孔子家语》最具代表性。东汉末年的郑玄是一代经学大师,注释经书兼采今古,与其前代的贾逵、马融之学不同。王肃较郑玄略晚,但时代相近,那时郑氏经学已有大名,所注群经盛行于世。而“(王)肃善贾(逵)马(融)之学,而不好郑氏;采会异同,为《尚书》、《诗》、《论语》、《--丰L》、《左氏》解及撰定父(王)朗所作《易传》,皆列于学官……肃集《圣政论》以讥短玄”。王肃想在郑氏经学之外,别树一帜,在集《圣政论》的同时,为了替自己找出更有力的证据,于是伪造出一部《孑L子家语》,并自注解,其自序说:“郑氏学行五十载矣,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孑L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以来。与予所论,有若重规叠矩;而恐其将绝,故特为解,以贻后世之君子。”王氏这段话,郑重申明这书是出于孔子后人,而恰与己说暗合,来证明己说之不谬。西汉确有《孑L子家语》27卷,东汉时已经亡佚不传,王肃便搜集古事、掺杂己意,假托孔子22世孙孔猛家传而伪作《孔子家语》,其后不久便有博士马昭指出:“《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又说:“肃私定以难郑玄。”唐初颜师古也指出:当时通行的《孔子家语》是伪书,不是《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家语》。至清代,经过姚际恒、崔述考证.几成定案。 4.伪署作者而产生的伪书古书伪作,伪署作者姓名是其大端,而伪署作者姓名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分析起来大致有:一是为泄愤诽谤他人。人怀怨愤或不满而作书文发泄,常常以假托他人之名的方式行世。此亦代有其人。如宋魏泰托名张师正撰《志怪集》、《括异志》、《倦游录》,以个人的爱恶诬蔑前人;又如有怨恨欧阳询而176中国古典文献学传》,不题作者姓名,皆属此例。二是自耻署名而造伪名。如唐代和凝《香奁集》,是其青年时所撰,内容颇涉风流香艳,后来做了高官,认为有失庄重,怕人耻笑,就嫁名韩僵。三是借重名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