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物资学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体系建设的研究
北京物资学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付莉 刘浏
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学科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以理工文法等相关学科为支撑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高等院校。建校三十年来,为我国流通领域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的今天,北京物资学院的改革步伐有些滞后。为了找到一条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满足当代大学生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又适合物院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物院外语系文化传播教研室作为承担人文素质课程的一个主要教学集体,对“构建物院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这一课题做了初步研究。研究报告就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提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界定,已有的国内外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构建北京物资学院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实施途径做了详细的阐述。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必然性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问题的提出并不是偶然的,
首先,,,,70年代,1979 年,(James·W·Botkin)主持的项目小组在研究报告《学无止境》中指出:[1]
继此之后,,:[2]
2003年11月14日,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温在中国与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对话时也明确提出:,,,,,,,,,这三条都没有特别强调知识,,,19世纪中期,,,,,,,,,,,,,,,,,,,,,,
我国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讨论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98年4月,,,32个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地。1999年6月,,,,,,,,,,,
经过人文素质教育的大讨论,,,,,,:,;,,;,,,,,,,,,,,,:;;,,,::?,[4]张岂之先生认为:,: 1,; 2,;3,;4,,;5[5]
1998年,,:,,,,,,,,,,,,,,,,,;,;,,,,,:,,,,,[6]
三、改革与完善我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已迫在眉睫
北京物资学院建校已二十八年,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物院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当我们回顾成就的同时也不难发现,这些成就主要集中在一些外延建设上,距离内涵上的成熟与成功,依然相去甚远。在诸多必须充实的内涵之中,校园文化的模糊与缺失是一个影响最为深远的客观现实。一所成熟的高校,其重要的标志之一就在于有其独有的、充分体现该校特色的、清晰的大学精神,在这一点上,我们似乎缺少共识,或者不够重视。
高等教育是一个人锻炼人生能力和养成完善人格的关键阶段教育,其中,适当且充分的人文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北京物资学院作为一所财经类高等院校,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目标”,以及“建设人文校园,提高校园文化品位”、“构筑学校文化特色与品牌,创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底蕴和特色的大学文化”等关于建设校园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
尽管我们在人才模式的内涵中有“高素质”的表述,在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表述中提到了“底蕴”和“特色”,然而,在我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改革过程中,与专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改革相比,“人文素质教育”模块是最模糊的一块,也是最容易被学生和教师同时淡化且互为淡化的一块。在日甚一日的毕业生“就业率”压力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近乎异化成了“以就业率为导向”。在教育课程体系中,各类专业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操作技能的实践课程,和技能证书考试、从业资格训练等培训课程,占据了整个课程体系的主体。诚然,专业理论的学习、实践技能的培养关乎一个学生是否能以一技之长踏入社会,而且当面临愈演愈烈的职场竞争时,多一个证书可能就多一次机会、多一项技能可能就多一分报酬。然而,这一系列旨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体系与人文素质教育绝非相互排斥的关系,二者恰恰是相辅相成地构成了人才培养的二元价值体系,即专业教育“教人做事”,素质教育“教人做人”。前者为用,后者为体;前者为表,后者为里;前者为工具,后者为理性。只有充分重视并有效实施后者,方能使前者发挥出积极的巨大力量。
回顾我校二十八年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不能不说有许多遗憾。从《大学语文》降格为选修课(直到2007年方恢复为全院必修课),到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种类和课时总量的锐减,人为地将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起来,仿佛是在通过减少人文素质教育来彰显专业教育特色。这不能不说是对专业教育、素质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不完全理解,是一种在多种利益之间权衡后的急功近利的取向。而与之相应的,家长、老师、用人单位关于学生写不出一份像样的请假条、平时作业错别字、病句俯拾皆是、毕业论文剪刀加浆糊、人际交往和待人接物能力欠缺等人文素质问题方面的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