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间舞蹈1

民间舞蹈 ———永新盾牌舞 09人文教育班 090205047 吴婷婷 摘要:江西省永新县地处赣西南,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盾牌舞在永新一带家喻户晓,曾有不练盾牌不是男子汉之说, 特别是元宵出灯时更属必不可少。盾牌舞作为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受到老百姓的广泛欢迎。它深受当地民众喜爱,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据永新县志和南塘村吴氏族谱记载,盾牌在明朝就可供习武防身用,由此演化出的盾牌舞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新盾牌舞是赣西南山区民俗民风的一个缩影,它体现出一种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就艺术价值而言,它集武术、杂耍、舞蹈、造型于一体,成为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如今,它成为永新乃至井冈山、泰和周边县市农民农闲时健身娱乐的绝好形式,成为农村婚嫁、庆贺子女升学等喜庆日子里的“保留节目”。 关键词:永新盾牌舞;盾牌战术;盾牌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 正 文 简 介 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藤牌舞或滚挡牌,主要流传在吉安永新的龙源口、烟阁等南片诸乡。龙源口镇的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绵延至今。它集武术、杂技、舞蹈与音乐为一体,动作粗犷、雄健、彪悍,队形变化奇特、壮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磅礴的战斗气势。 渊 源 它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术。据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中的藤牌总说篇应为其源头。关于其何时传入江西,至今尚无定论,有一种说法为秦朝黄河流域居民大规模南迁时传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舞为三国时期名将黄盖所创的《团牌武》而来;也有人认为盾牌舞起源于清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一部分流落到此地的太平军将士为了做有力的抵抗,经潜心操练而成。后来,当地一些尚武群众将它加以提炼完善,逐渐演化成一种既具观赏价值又能健身娱乐的民间舞蹈。 背景条件 1、地理位置环境 生于南塘村的吴谷介绍说,地处赣西的永新有1300多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抱,由天龙山、梅花山、七溪岭构成的雄关险卡,成了外籍流亡士兵隐伏的好去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部分失散的太平军士卒流落永新的南乡,为抵抗镇压操演盾牌不止。后被尚武的龙源口镇南塘村人练习,结合当地习俗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既有演武目的又有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以至南塘村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 特别的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至关重要,它对语言区的人们在心理上、性格上的锻造具有重要影响。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绝不是一个实体或已完成的事物,而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人的心灵不断地用声音来表达思想的活动。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其运用手段却极为有限,这些手段并不为个人独有,而是所有语言使用者的“共同本质”。   永新地理位置偏僻,地域在古代可以说是与世隔绝(地理位置如前所述),但此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古时的永新成了不少失势的仕人逃避官吏追杀的绝佳避难地,他们逍遥于山野,老死不出江湖,与本地的原著民逐渐铸就了其独特的交流工具,这就是永新自成一体的方言,这种方言最终成就了永新对外独特而近乎神秘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同时也包含了所有这种语言使用者的“共同本质”——尚武精神与侠气风骨。动荡的时代使“侠气风骨,尚武精神”成为永新性格构成中的精神图腾,而盾牌舞正是在这样独特的“精神图腾”中得以产生和传承。 永新人的情感特质——忠诚笃信,率直仗义   在永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先辈们辛勤劳作,繁衍生息,虽历经变迁,沧海桑田,但有一种情感祖祖辈辈始终不渝,那就是忠诚笃信、率直仗义。这种情感已深深扎根在永新的土壤里,烙印于永新人的心坎上,成就了永新人处世为人的标尺。   三国时期,孙权率领大军在平定山匪之后来到永新,被当地百姓的忠诚仗义和笃实善良所折服,最终决定在这里建县。起名的时候,他引用《[礼记?大学》里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用“永新”概括当地黎民百姓的团结协作、除旧布新精神,赞美人们忠诚笃信、率直仗义的品质,同时祝福永新县永远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300多年前,清初著名诗人、学者贺贻孙写过一篇《忠义潭记》的文章,文中记述宋末名将文天祥的妹婿彭震龙率部抵抗元军,被困于永新皂旗山下,在弹尽粮绝,后援无继,彭震龙殉职后,所部三千永新子弟,以“不欲以颈血染敌刀”的豪迈气概,身绑巨石,自沉入袍陂渡口深潭中,凛然就义,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刻写出一块“忠义”之碑。壮士就义处后也被称为“忠义潭”。   如果说“团结豪爽,坚韧不屈”的永新性格是孕育永新盾牌舞的文化基础,“侠气风骨,尚武精神”是永新盾牌舞得以产生的精神图腾,那么“忠诚笃信、率直仗义”就是永新盾牌舞代代相传的生命“密码”。 不仅如此永新盾牌舞在漫长的历史锤炼过程中其自身也焕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