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其宽绘画中垂直和水平之移动视点的空间美学.pdfVIP

陈其宽绘画中垂直和水平之移动视点的空间美学.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陈其宽绘画中垂直和水平之移动视点的空间美学

第五章 陳其寬繪畫中垂直和水平之 移動視點的空間美學 1 陳其寬的繪畫充滿智慧和知識,這是因為他擅於思考的關係,所以才能產生 革新的畫意和創作,使其作品有別於以往,也與眾不同。如前面已論述過的垂直 俯視、旋轉俯視之創作,可說是前所未有;即使是仰視、平視等極普通視角的繪 畫,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震撼。這一章我們將繼續來討論他垂直上下和水平橫移 之移動視點的空間感,探索他推陳出新的空間架構。 第一節 垂直上下移動視點的空間美學 稍為了解中國傳統繪畫的人都知道,傳統山水畫是不採取透視法,不固定在 一個視角,遠看近看均可,它不重視諸如光線明暗、陰影色彩的複雜多變之類, 2 而重視具有一定穩定性的整體境界給人的情緒感染效果。例如北宋畫家范寬的 《谿山行旅圖》,前景和中景(河谷及小山的部分)採俯瞰視角,遠景大山中間的 部分採垂直上下的移動視點,大山山頂的部分採仰視或俯視,雖然這三種視角交 雜在一起,但完全沒有阻礙觀者欣賞此畫的視點變動,它那直立高聳、大山堂堂 的畫幅,所呈現的整體穩定性和境界,帶給觀者無比的震撼﹔所以能成為千古名 畫之一。 這種不固定視角、移動視點的觀念,乃在於加入「時間」的因素。這就像「中 國建築的平面縱身空間,使人慢慢遊歷在一個複雜多樣亭台樓閣的不斷進程中, 感受到生活的安適和對環境的和諧。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在這裡變成 1 葉維廉著〈物眼呈千意,意眼入萬真──與陳其寬談他畫中的攝景〉,《與當代藝術家的對話─ ─中國現代畫的生成》,東大圖書出版,1987 年 12 月,頁62。此語意是葉維廉對陳其寬繪畫的觀 察與認知,他認為陳畫的產生,都是因為先有「智知」的了解,所以才能以不同的視角設計並創 造出不同以往的畫作。 2 李澤厚著《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頁170。 3 長久漫遊的時間歷程。」這種實際的園林建築空間轉換為漫遊的時間歷程,換到 繪畫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清明上河圖》。眾所週知,它是一幅長卷畫,在一邊 攤展一邊收捲的欣賞過程中,無疑也加入了「時間」和「動」的因素。這一點畫 家陳其寬很清楚,所以在與林明哲的對談中,他說:「利用空間的游移,擴展更豐 富的意象表達的建築精神,的確同樣顯現在中國繪畫上。中國畫不表現透視,不 講究黃金分割的比例,而屬於中國畫特有的長條、橫幅,就是在吸引你用時間緩 慢移動目光在空間中游移欣賞。所以,『長』是中國畫的特色,能夠表現一長串的 動感。例如在我的直幅《重慶台階》(按,應是《山城泊頭》,1952年作)一畫中, 山階曲折蜿蜒,直達畫幅頂端,兩旁的山樹房舍重疊有致,最上端有趕集城鎮, 饒富趣味。我表現的是多面性立體的觀察及心境表達。」4 的確,重慶山城的長長 台階,讓觀賞《山城泊頭》一畫的視點跟著台階一級級往上走,從俯視到平視作 垂直的變換,增加了賞畫的趣味。 《山城泊頭》(見圖3-4-2)一畫是非常重要的垂直上下視點移動的代表作之 一,但已在前面「斜俯視」一節裡論述過,這裡不再贅述。但此處要特別提到的 是,在建構空間裡加入「時間」和「動」的因素,是陳其寬有「意識」的舉動, 從他上一段的談話中即可得知,這和他對傳統繪畫的深入觀察與其建築的專業背 景有關。漢寶德說:「中國畫與西洋畫最顯著的不同就是視點。西洋畫自文藝復興 發明透視以來,就只注意定點觀察時的真實感,中國畫的發展則相反。…很可惜, 自民初以來新中國畫的大將們,如林風眠,徐悲鴻,甚至包括傅抱石,改革之處 都是放棄傳統的動態視點的觀念,換上了西洋的眼睛。…陳先生體會到這一點, 以其建築的背景,具有想像力的天賦,就回過頭來,開發動態視點的寶藏,古代 的中國畫家是無意識的發明了結合時間與空間的游動視點法,對陳其寬,則是一 生中有意識的充分利用的觀念了。」5 3 李澤厚著《美學三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1月,頁68。 4 吳慧芳整理〈以毫末之筆,塑寰宇之妙--陳其寬、林明哲對談節錄〉,原載《炎黃藝術》雜誌, 後收錄於《名家翰墨之陳其寬/晴川特輯》,翰墨軒出版,1996年2月,頁89。 5 漢寶德著〈自眼界到境界──看陳其寬的藝術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