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病害的研究最新进展和防治技术的研究.docVIP

鲍病害的研究最新进展和防治技术的研究.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鲍病害的研究最新进展和防治技术的研究

鲍病害研究最新进展及防治技术研究   鲍(Abalone),俗称“鲍鱼”,是国际市场最畅销的海产品之一。鲍是名贵的海珍品,其肉质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素有“海味之冠”的美称,自古就被列为“海产八珍”之首。从鲍肉中提取的鲍灵素Ⅰ、Ⅱ、Ⅲ和馏分物C可抑制疱疹病毒和流感病毒A,鲍灵素Ⅲ还具有较强的抑制癌细胞作用。鲍壳表面粗糙,内面有珍珠光泽,鲍壳又称为“石决明”,具有清肝明目、滋阴潜阳之功效。此外,鲍壳还能作为装饰品和贝雕工艺的原料,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伴随鲍高密度立体式养殖模式的推广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其病害也接踵而至,并且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威胁到鲍养殖业的发展。鲍的生物性病害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相关研究表明,人工养殖条件下,细菌和病毒是引起鲍鱼大规模发病和死亡的主要致病原,并具有季节性等特点。   1 真菌病   关于真菌感染引起鲍发病的报道很少,目前仅见密尔福海壶菌(Halipthorors milfordensis)引起西氏鲍H. siebodii真菌病和艾特金菌(Atkinsieua sp.)引起盘鲍卵菌症两种。   2 细菌病   2.1 鲍苗“掉板症”   杂色鲍鲍苗“掉板症”发病特征为:在杂色鲍幼苗培育期间,鲍苗附着后1~20d,肉眼可见大量鲍苗在附着薄膜板上死亡并脱落。经显微镜观察,可发现许多鲍苗虽然附着在附着基薄膜上,但其活力很差或甚至已经死亡,一般暴发期不超过3d,死亡率99%以上。该病的病因复杂,关于病原菌目前有以下报道:   刘广峰等证实杂色鲍幼苗“掉板症”是由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和溶珊瑚弧菌(Vibrio coralliilyticus)感染引发,感染试验表明溶藻弧菌的致死高峰期早于溶珊瑚弧菌,具有更强的毒力。蔡俊鹏等从深圳发生“掉板症”的杂色鲍苗中分离到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其具有很强的毒力,这与该菌能分泌蛋白酶、脂肪酶和明胶酶等多种具有致病力的胞外产物和溶血素有关,这些酶能分解宿主机体组织,造成组织广泛受损。王瑞旋等研究了杂色鲍苗脱落死亡周期中水质、硅藻和细菌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鲍苗脱落前各水质指标无明显变化,说明鲍苗脱落与水质等相关因子无关,并从鲍苗脱落高峰后的水体及附着膜上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鉴定为副溶血弧菌。徐力文等利用多种抗生素联合用药防治“掉板症”取得了显着效果,进一步证实了副溶血弧菌是引起鲍苗大量脱落死亡的原因之一。   2.2 脓毒败血症   马健民等从大连爆发脓毒败血症的皱纹盘鲍体内分离到坎氏弧菌(V. campbellii), 病鲍外观症状主要表现两种类型:腹足呈僵硬收缩状,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脓疱;腹足呈松弛舒展状,肌肉组织疏松,可轻易捏穿。坎氏弧菌首先存在于血淋巴,进而遍布全身各组织、器官,其通过分泌胞外酶,破坏正常的组织结构而致鲍死亡。调查发现当水温高于16℃,脓毒败血症便开始流行,鲍患病的机率与水温成正比。   2.3 溃疡症   陈志胜等从患溃疡症的杂色鲍病灶处分离到亮弧菌Ⅱ(Vibrio splendidus Ⅱ),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病原菌。该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春夏之交水温升高时期,水质越差发病越迅速,病鲍表现为足肌溃烂,色素脱落,运动缓慢,附着力降低,不摄食,其死亡率可达60%~80%。病原菌从足部上皮侵入,进入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血窦,并在神经周围引起空洞。杂色鲍的致死原因可能是由于全身各组织的线粒体病变,导致能量供应减弱,各细胞器损伤加重,细胞损伤进入不可恢复阶段,病鲍丧失运动能力和消化功能,最终衰竭而亡(陈志胜等,2004)。   叶林等证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的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为皱纹盘鲍幼鲍溃烂病的病原菌,症状表现为腹足出现直径1~2mm的数量不等脓泡,挑破后有淡黄色脓汁流出。   2.4 脓疱病   河流弧菌Ⅱ(Vibrio fluvialis Ⅱ)是皱纹盘鲍“脓疱病”的主要病因,该病多发生于每年高温季节,此时水温适合病原菌生长。病鲍腹足有一到多个微微隆起的白色脓疱,脓疱破裂后流出大量白色脓汁,并留下深孔,足肌表面呈现不同程度的溃疡,鲍的吸附能力减弱,最终脱落,饥饿致死。生产养殖中,幼鲍剥离后15~20d是出现脓疱病的高峰期,此时鲍受外伤的几率较大,加之饲养条件变化比较大,鲍的体质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很容易发病。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脓疱病的发病部位多出现在足部有外伤的部位,这与实际生产中所观察到的发病周期吻合。河流弧菌Ⅱ主要通过分泌脂肪酶、蛋白酶、淀粉酶、明胶酶及溶血因子等胞外毒素引起鲍发病,这些酶作用于鲍足部,溶解其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为细菌提供营养物质,随着细菌的大量增殖和胞外产物中细菌酶量的增多,腹足的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