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金匮要略5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要求】: 1、了解中风,历节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 2、熟悉中风与历节的病因病机。 3、掌握中风的辨证特点及历节病的证治。 【合篇意义】: 1、两病都属广义风病范畴,都具有“风善行而数变”的特性,外感风邪是它们的诱因; 2、都以正气亏虚为其发病内因:如中风是因气血虚弱所导致,历节是由于肝肾不足而引起,合篇有利于病因的比较; 3、两病都有经脉的变化:二者病机虽有不同,中风是经脉被邪所据,气血为之瘀阻(不痛,病人自觉不痛苦);历节是风、寒、湿侵犯经络,流注关节以致经脉痹阻,气血不通;中风可入腑入脏,历节仅留注关节(疼痛,病人自觉痛苦)。但二者在经脉为病上是相同的。合篇有利于鉴别诊断。 甲、中风 古代医家除了因外感风邪而发病的称为风病外,凡起病急骤而又变证多端,与“风善行而数变”等特性相似的,均归于广义的风病范围。 本篇所论中风是指杂病范畴的“中风病”,而《伤寒》所说的中风,是指外感风邪,病邪在表的一种证候,亦即所谓“伤风症”,是一种感冒,要注意区别。 本篇所论中风,多因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致病。多先见猝倒,然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甚或不能言语,昏迷不识人,好象暴风摧残枯木,枝断干摇,故谓之“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故又称“卒中”。 从篇中所述中风脉证看来,均属正气亏虚,气血瘀阻,不能濡养经脉脏腑所致。虽然外受风邪可成为发病之诱因,但内因还是正气亏虚。但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才突出“内因”,重视以“内因”立论,才使得中风的病因病理的阐述和治法日趋完善。 中风属于古代四大证(风劳臌膈)之一,为较难治疗的疾病。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面神经麻痹等病可参照中风进行治疗。 一、中风的脉证及与痹证的鉴别(1) 一、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词解】: 半身不遂:一侧肢体不能服从意志随意活动。 【讨论】: 本条注家争论较大,主要表现在: 1、对“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不同看法: ①认为是中风与痹证的鉴别:沈明宗、尤在泾、陈修园、二版、三版、四版、五版教材持此说。如果将“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作为插入语,则更好理解。 ②认为是补充中风的症状:并指出中风的病机是“痹”,“但臂不遂”是中风轻证。此说以《张氏医通》作者张路玉为代表。 我们认为第一种看法较为恰当,因其符合仲景的写作规律,仲景常用借宾定主的写作方法,即在条文中常常插入数语以示鉴别、比较。 第二种看法和仲景写作规律不合,但证之临床,中风病人重者可见半身不遂,轻者也可见但臂不遂(如脑血栓形成等),故其也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2、“脉微而数”的含义:是用以解释病机,微是正气不足,数是邪气有余,说明正虚邪实。由此可知,中风的根由是气血不足,再加上外邪诱发致病,这就是“中风使然”。 二、中风的成因和病机(2条1段) 二、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词解】 1、喎僻:喎wāi,指嘴歪;口歪斜而目不能紧合的,称“口眼喎斜”;若只见口角歪斜的,则称“口僻”或“口喎”。 2、贼邪不泄:贼邪指贼风邪气,此处指中风的致病因素;不泄,即邪气留于体内,不能向外排泄。 【讨论】 本段阐述了金匮论中风的发病学观点—气血先虚而后风邪入中。 1、外中风寒与里虚相结合是形成中风的第一步: 浮脉见于杂病,多为里虚,此处为气血虚;紧为邪实之脉,主寒主痛,此处是外感风寒,里虚与外寒(风)相结合,这是形成中风的第一步。 如果病情继续发展,贼邪乘虚而入,随其虚处而留着,受邪之侧因络脉气血瘀阻,营气不能畅通,故该则呈松驰瘫痪状态。而健侧肌肉之张力则相对增大,故患侧被健侧牵引,所以临床皆偏向健侧,故而出现喎僻不遂的现象。 2、风邪中人后留而不去是中风病变的基础: 其一是因虚受邪:因为气血虚弱则无力抗御外邪,风气便随虚处停留,不得宣泄; 其二是因虚致瘀:血气一虚,气血运行缓慢、不畅,导致瘀血阻络,邪气停留于体内不得向外排泄(贼邪不泄),脏腑功能失调,则变生各证。 总之,仲景既重视内因,也不忽视外中风寒的诱因,这在临床上是很有价值的。中风与外界刺激因素分不开,故对可能中风之人,要求 节饮食,忌烟酒,戒七情,远房事,慎温浴,避风寒, 以防这些因素诱发本病。 三、中风的主证和分型(2条2段) 二、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提示】: 中风的四个不同阶段,在络在经其病轻浅,入腑入脏其病深重。 【词解】 重不胜:肢体重滞不易举动,较不遂为轻。 【讨论】 1、在络: 络脉细小表浅,布于肌肤,

文档评论(0)

wxc66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