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C大调幻想曲》的艺术特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舒曼《C大调幻想曲》的艺术特征.docx

舒曼《C大调幻想曲》的艺术特征 摘要:《C大调幻想曲》是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罗伯特middot;舒曼的代表作品,被称为19世纪钢琴文献的里程碑。作为一位浪漫主义音乐的革新者,舒曼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C大调幻想曲》正是这样一部兼具精湛创作技巧与深刻音乐表达的优秀作品。此曲创作于1836年~1838年之间,是作曲家经历情感波折的真实写照。这部作品在曲式结构、主题运用、和声调性及多声部织体等方面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艺术特征 结构 主题 调性 织体 《C大调幻想曲》是舒曼最重要的大型作品。1836年,舒曼与钢琴老师维克的女儿克拉拉正处于热恋当中,然而维克不顾一切地反对他们交往,禁止他们见面,甚至向法院起诉舒曼诱拐他的女儿,这让此时的舒曼处于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中。1836年6月,舒曼创作出一部单乐章的作品,取名《毁灭:为钢琴而作的幻想曲》(Ruins:fantaisie pour le pianoforte),用以表达对克拉拉无限的思念与爱恋。这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C大调幻想曲OP.17的第一乐章。舒曼在给克拉拉的信中写到:“第一乐章是我所写过的最悲伤的曲子——是为你而产生的深深的哀愁。”①1836年9月,舒曼了解到有人为纪念作曲家贝多芬要在其出生地波恩为其筹建一座纪念碑,正在向社会募捐,因此决定继续谱写接下来的两个乐章,以此作为对筹建贝多芬纪念碑活动的捐助。同年12月,舒曼既已完成全曲三个乐章的创作,于1837年5月将此曲寄给出版商Breitkopfamp;Hartel,期间对作品进行了修改,并将三个乐章的标题改为“毁灭、凯旋门、星冠”(R u i n s,T r i u m p h a l A r c h,a n dConstellation)。出版商Breitkopfamp;Hartel最终于1839年5月将此作品出版。出版前,舒曼去掉了每个乐章原有的小标题,引用德国浪漫派诗人弗雷德里希middot;施莱格尔的诗作为开篇,曲名改为《幻想曲》,编号OP.17,题献给李斯特。 一、庞大严谨的曲式结构 C大调幻想曲作为一部由三个乐章构成的完整奏鸣曲套曲,其三个乐章的排列并非遵循传统三乐章奏鸣曲的常规,第二乐章采用了进行曲风格的中板,第三乐章则以慢板结束全曲。舒曼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奏鸣曲结构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奏鸣曲结构的束缚,为更好的表达音乐内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个乐章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的艺术形象,同时又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结合成为有机的整体。 第一乐章 回旋奏鸣曲式,C大调,4/4拍。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基本遵循了回旋奏鸣曲式的结构范式。呈示部1~128小节,4/4拍。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具有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的性格,表达了舒曼对克拉拉难以抑制的思念。主部在结构上由两个平行双句体组成的乐段构成,旋律采用克拉拉主题,配以十六分音符伴奏织体,其中第一乐段为8+9的结构,第二乐段为第一乐段的缩减重复,结构为4+5,但增加了具有复调特征的内声部,起到衔接主部与连接部的作用。副部由两个系同一材料在不同调性上陈述的乐段构成,动机来源于“克拉拉主题”,但稍有变化。B段缠绵而忧伤,结构为4+4的乐句形式;Bprime;段温柔而甜蜜,结构为8+4的乐句。经过结束部和短暂的连接部,主部主题再一次出现,加入了更加激烈的发展段落,迎来第一个高潮,呈示部也伴随着这个高潮的出现宣告结束。 展开部129~225小节,2/4拍。在第一乐章回旋奏鸣曲式的整体中,展开部扮演着独立中段的角色。主题材料来源于呈示部中连接部的内声部动机e及副部主题b。源于呈示部的主题动机e在展开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导入段及中心段①②④中均有出现,但在音乐性格上却与呈示部截然相反。呈示部中的动机是一个极具动力性的主题,而在展开部中则是一个带有叙事性的主题,结构为4+4+4的乐句。 再现部226~311小节,4/4拍,运用了倒装再现,副部调性回归,符合回旋奏鸣曲式特征。主部再现后有一段尾声,主题节选自贝多芬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作为第一乐章的结束。 第二乐章 带有回旋特征的复三部曲式,bE大调,4/4拍。第二乐章在整体上呈现出完整的三部性结构。第一部分1~113小节,bE大调,单三部ABA的结构。A段的主题具有英雄般的性格,结构规整;B段采用了长篇幅富于动力性的附点节奏,并大量使用多声部织体丰富乐曲的表现力;再现段A运用了移动主题重音位置的手法再现主题。 中部为114~192小节,bA大调,无独立结构,由C、D、B三段组成。C段陈述一支抒情性的主题,经过八度反复后进入连接段。连接段之后出现了由新材料组成的D段,活泼跳跃,形象生动。之后的B段重复使用了第一部分的素材,并充分发展,将音乐一步步推向再现。再现部为193~232小节,b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