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大学“三只兔子”
北京大学“三只兔子”
北京大学的“三只兔子”――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文化史乃至思想史上一个著名的话题。
“三只兔子”是指三个属相为兔的人,三位名人。
此称谓之溯源,大抵是在1917年,距今已88年矣。那一年,中国发生了许多在历史上留下划痕的事件;而北京大学,和在那里的一帮人,应该说是留下了刻印。套用如今时尚说法,如果评选那一年“感动中国”或“年度十大人物”之类的情事,北京大学一定榜上有名。正是,在那一年,北大经历了一场变革,获得了一次新生,这场变革和由此获得的新生,赋予这所中国最高学府以全新的理念、精神、存在价值和历史地位,展现了现代大学的蓬勃生机,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而本文要讲的“三只兔子”,正是在那一年不约而同来到了这里。
关于“三只兔手”一般有两种说法。或因北大确实“水丰草盛”,乃“兔于们”生长之福地,20年代北大文科教员,的办公室被戏称为“卯字号”,其中有5位教员都属兔。胡适:、刘半农、刘文典是“三只小兔子”(辛卯年),陈独秀、朱希祖是“两只大兔子”(已卯年),而校长蔡元培则是只“老兔子”(丁卯年)蔡、陈、胡,即老中青“三代兔子”的组合,是当时北大的灵魂人物,北大的教育改革和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正是这三人领导和推动的。“三代兔子”是北大的基本框架、治学概念的具体表现;而“三只”从理念上应理解为平等、“一窝儿”;从体现蔡元培的长校方针、学术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应是平辈。本文要介绍的正是胡适;刘半农和刘文典这“三只”同年的“小兔子”。
“兼容并包”蔡元培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第兰所高等学府,然而它徒具高等学府之名而不副其实,教师多为翰林院腐儒,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官僚或豪门之家,上学堂的目的就是升官发财。有的学生上课还带着听差。上体育课时,教员要毕恭毕敬地喊“老爷向右转,大人开步走”;有的学生则是“八大胡同”的主顾。民国成立后,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经初步改革,学校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但由于受到“老爷”式学堂传统的影响,,沉疴来去,为世人所诟病。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出现了,他将北大改造成为一所真正的现代大学,开创出前所未有的辉煌。从此他的名字与北京大学紧密相连,成为一种象征,直到今天,未名湖畔还立有他的塑像――这个人就是蔡元培。
在蔡元培之前,北大这个“烫手山芋”已经在好几位校长手里流转。第一任校长是颇具声名的学者、思想家严复,但其难以应付棘手的日常事务,不到8个月就急流勇退。蔡元培是前清翰林,曾留学德法,组织过光复会,做过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新旧资望为世所重。许多人劝他不要接长北大,以免因改造不好而“坏了名声”。但是蔡元培把教育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知难而进,毅然接任。报界当时作了这样的报道:“蔡孑民先生于二十二日抵北京,大风雪中,来此学界泰斗,加晦雾之时睹一颗明星也。”
1917年1月9日,北大举行开学典礼。蔡元培的就职演说令所有人耳目一新。他毫不回避“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的不良口碑,开宗明义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之地”,“人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他针对北大的现状,强调三点:“一日抱定宗旨”,“二日砥砺德行”,“三日敬爱师友”。大学应独立自治而不应随波逐流,应忠于理想而不应傍权依富。和这样的大学精神相比,88年后的今天,诸多大学里相当严重的急功近利的教育风气,已和其应脊的理想相去太远。
蔡元培改造北大的法宝,即为众所周知的“八字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校应保持独立的资格,不受各派政党或教会的影响,实行教授治校,民主管理。蔡元培对各路人才的涵容吸纳,不论长幼、政治观点、学历背景,一律惟才是举。以文科为例,从倡导新文化的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周作人、刘半农、鲁迅,到政治保守而旧学深沉的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都在北大找到了发抒其学术思想的舞台。―时间,北大成为大师云集的场所,“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北大从此不再平静。教师们的观点常常尖锐对立,但恰恰是这些差异形成了一种创造力,在自由的空气中每个人自由地发挥所长,“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北大显示出她的大气与活力。
从1916年底蔡元培接受任命到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由一所痼弊缠身的旧式学堂,一举变为生机勃勃的新式大学。在民生凋敝、社会动荡的多事之秋,北京大学以学术自由、教育独立、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学生开风气之先,成为民主与科学的推动者,成为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反观今天的大学,办学条件之优厚、财政经费之充裕,都远超当年的北大,但却是大楼多于大师,设备优于人才,是否应感到惭愧?
当时的北大教员中有许多知名人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