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单身老人和他400多个儿女
单身老人和他400多个儿女
济南新菜市街4号,一排低矮,破旧的平房。
这里生活着一个传奇式的老人,他终生未娶,却有400多个儿女,这些儿女遍及天南海北,有的考取了大学,研究生,有的做了房地产公司的老总。如今,他的儿女们的数字还在与日俱增。
从表面上看,他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他身材瘦小,年已61岁,和那个时代的很多老人一样,他崇拜毛主席,记者看到,他的会客室的显要位置,摆着一尊金光闪闪的毛主席塑像,他说:“我去北京开会的时候,专门去了一趟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他老人家。”
但是,他同时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闻人物,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山东卫视,江苏卫视、羊城晚报等地方媒体,几乎所有中国有头脸的媒体对他进行过浓墨重彩的报道,
曾经,他是一个劳改犯,1983年,因为1100多元钱的经济诈骗案件,他被判刑4年,那时候,他没有任何尊严,“走哪儿都觉得丢脸”,“到处是白眼”。
如今,他是中国著名的道德模范,他的身后,是一串串道德荣誉称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省助人为乐模范荣誉称号,首届热心泉城公益事业十大杰出人物,山东省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模范个人……
去年9月,他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在人民大会堂被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他激动得当场落泪,他情不自禁地抿嘴微笑:“我和胡主席握了手,胡主席肯定了我的做法,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这辈子值了!”
他就是郑承镇,一个以收养流浪儿童为事业的老人,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把这个事业做下去。”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他是因为收养这些流浪儿童而一直没有婚娶,他解释:“这些孩子一般生活在底层,自尊心往往很强,我担心找的对象对这么多孩子有意见,使孩子们受到委屈。”
孩子往往是顽劣的,记者问他,整天和这些孩子朝夕相处,是否有过烦躁的时候?有过长达21年的收养流浪儿童经历的他坚定地说:没有。
他为什么有这么坚强的信念?这要从他的经历说起。
郑承镇说,小时候,父亲脾气比较暴躁,他经常挨打,“经常被鞭子抽,皮带抽,棍子打”,实在难以忍受时,他???出去流浪,因此,年幼时,他本人曾经饱尝流浪生活的苦涩。
1964年,郑承镇进入济南木器厂工作,被电刨削断了两个手指,这导致他的劳动能力迅速退化,在那个崇尚劳动的年代,不能擅长劳动的他经济很快受到了影响,“我挣不到钱。”这导致他36岁时,仍然孑然一身。
1983年的一天,一个饭店给了他一张1100元的支票,委托和济南禽蛋厂关系比较熟的他买一些“贴皮”的鸡蛋。经济窘迫的他拿到这笔钱后。一念之间,将这笔钱买成了烟酒,“我准备把这些烟酒批发给小商贩,从中挣些钱。”
但这笔生意是失败的,他的烟酒共卖了700余元钱。
他被这家饭店告上了法庭,当时,适逢中国治安全国“严打”,郑承镇很快被拘捕,并以诈骗罪被判刑4年,从此,“劳改犯”的标签就贴在了他的身上。
一家媒体对此的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托人给自己介绍媳妇,他骗了别人一张1100多元的支票,导致构成诈骗罪并被判刑。
1987年,郑承镇刑满出狱,被极端边缘化,木器厂早把他开除了,他失去了工作,“我也没有户口,没有正常的身份,”并且,他还没有粮本,“连粮食也吃不上。”他只能寄居在大姐家里,但是大姐有5个孩子,全家靠姐夫一个月40余元的工资生活,境况相当困顿,姐夫还经常喝酒,耍酒疯。
更让他感到沉重的,是社会舆论,“到处是厌恶和白眼。”
这使他整天闷闷不乐,到处溜达,火车站生人多,他成了这里的常客。
他像平常一样在火车站遛弯,一个流浪的小乞丐伸手向他要东西吃,“那个小孩全身邋遢得不成样,脏兮兮的,头发像一堆杂草。”郑承镇说,但是,小孩充满渴望的眼神让他震撼了。“它让我想到了以前流浪的日子。”
他把这个小孩带回了家,这就是他收养的第一个流浪儿童。
回家后,他不敢让姐夫看到这个小孩,“我姐姐家是顶楼,楼顶有一个我外甥喂鸽子用的小屋,后来被当作储藏室了,我把它打扫出来,就让孩子住在里面,”每天等家里没人时,他就叫孩子下来吃饭。
3个月后,他决定把孩子送回家,“孩子的家长不知急成什么样了。”但孩子却不愿意离开他,他让孩子给他写了一封信,自己乘车把信送到孩子的家乡平阴县。
他顺利地找到孩子的父母,才知道这个孩子是平阴一个村户人家的“三儿”,因为孩子走失,母亲整天不吃不喝,以泪洗面,孩子的父母得知孩子的下落时,不约而同“扑通”一声跪倒在郑承镇脚下,哭着谢恩,并用好酒好菜招待他。
“他们哭着说我是好人,庄户人家也都说我是好人,贵人。”郑承镇沉浸在回忆中,非常兴奋。“以前从来没有人说过我是好人,人们都用白眼看我。”那一刻,他突然觉得,他也可以完全做个“好人”,受到尊重。“从此,我的头抬起来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