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适中和文艺美学观
叶适中和文艺美学观
[摘要]叶适是我国南宋时期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向外兼收并蓄的开物成务和向内培植道德的本根建设。这种内外交相成的哲学思想奠定其中和文艺美学的理论基础――德艺兼成。它包括情感抒发的中和美、平淡自然与意蕴高远的文学风格、风骚雅颂的诗歌理想。
[关键词]叶适;中和美;德艺兼成;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B244.92: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2-0057-03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浙江瑞安(今浙江温州)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思想家、文学家。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哲学与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鼎足而立,颇受学术界重视,在南宋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有关叶适的学术思想,笔者曾经发表拙文――《叶适的内外交相成思想》,专门探讨其道德自律、事功内外兼重,以及“礼”的外在教化等问题。以此为基础,本文进一步研析叶适主张的德艺兼成的中和文艺美学观。
叶适道德思想的核心是内外交相成。它向外注重兼收并蓄的开物成务,向内开展道德自律的本根建设,要求心性道德达到本根扎实、踵事增华做到礼的教化,认为礼乐兼防而中和兼得,则性正而身安。这样一来,叶适所重视的礼,也就必然带有“德艺兼成”的中和美的特色。在文学方面,他追求诗文以道德,铺写物象以文采,衔华配实,发乎情止乎礼,认为文章虽美,必有德,其艺才不流于邪思异路,“诗虽极工而教自行,上规父祖,下率诸季。德艺兼成而家益大矣。”德艺兼成,正是叶适解决理学家与文人之间文与道的矛盾的中和之路。艺不仅以文,更是载道。道的实现和道的教化作用由文的完美形式传达。建立在“德艺兼成”基础之上的中和之美,既表现了性情抒发的冲和平淡。也表现出文章功夫的“内外两进”。叶适忧虑所处时代的文字和文学,欲合周程的义理、欧苏的文章法式,用来弥补文章家义理之不足和理学家重道轻文、质朴拙野之病。叶适因此给予中国古代文学以划时代的思想理论地位,并且深刻地认识到文学这一表现形式的某些特质。
一、情感抒发的中和美
叶适重礼,承认情感的合理性,指??情之“和”是由礼之施化而成。然而,情又必须实现“中和”状态。他在《沈氏萱竹堂记》中言:“夫随耳目之愿于无穷,人之常尔;至游观之力不能足,则无不憾也。今君据游观已成之利矣,反以耳目之玩为可薄乎?古之人,惟颜子知自备天地万物之道,其陋巷饮水。如寄泊焉。圣贤之致同而行不同也。故或登东山。登泰山,叹逝川,乐山以为仁,乐水以为智。若此岂异人哉?乃孔子也。游观之术进矣。大而高丘大泽,放荡独往;小亦幽花丛薄,啸歌自命;此文人才士之所以逞其赡逸雄豪,放臣逐子之所以平其郁纡悲忧也。累世之笔墨,未有抑此而不扬者也,又可陋乎?……然则君之为此堂也,既收合宗族,同养其和平,而又发舒心思,特致其高洁,亦可矣。余故因君之自叙,稍推进之,使知游观之乐未当贬也。”在这里,叶适肯定了游赏之乐。他以孔子的仁山智水来证明其必要,认为文人发抒郁幽不平之垒块不可鄙弃,主张性情发抒必须合乎儒家中和之美,是“哀而不伤,放而不怨”。
儒家之仁义道德,必要求性情中和,温柔敦厚。孔子言:“《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集解》引孔安国传曰:“言其和也”。“和”是无怨讥忿戾之语,无过分悲伤之情,温情脉脉,含蓄蕴藉。孔子推崇的雅乐,就是这种中和美。这样一种文学艺术思想极大地影响中国古代诗文理论。《礼记?经解》言:“温柔敦厚,诗教也。”《诗大序》的“发乎情止乎礼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及汉魏古诗都表现出发抒情感的温柔敦厚的特征。温柔敦厚。不仅是诗人情怀的中正平和。还是诗文表现的大中至美,即由道德存养处的丰厚渊达、滂沛淋漓,到发言写意间的清明正大、高远简淡,徐徐散发出祥和宁静又至刚至美的气息。从而构成孔子所说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理想境界。德是第一位,艺是第二位,有德才有艺。“艺”的中和之大美,得其道德的醇厚丰沛。
朱熹重道轻文,认为韩愈有首倡道统之功,却“不曾向里面省察,不曾究身上细密做工夫。只是粗处去。不见得原头来处”,即韩愈本人的心性道德存养不够,不能达到中正平和的状态。叶适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以为《诗大序》提出的“主文谲谏”是“颠倒其说”。他不满韩孟诗派的瘦寒怨苦、叫嚣乱杂的诗风,称孟郊“寒苦孤特,自鸣其私,刻深刺骨,何足以继古人之统?”韩愈“叫呼怒骂之态,滥溢而不可御”,以之“求风雅之万一”自不可得。本根不重,诚敬不持,涵养不足,自然不能温文尔雅。而稍有淹謇、不平之事,即鼓噪其声,发鸣怨语,此皆为文人浮靡浅险之作,未能得风骚之旨。若性情中和醇正,文章也会温柔含蓄,无怨戾愤激之语,无不平则鸣之叫嚣。于是,才能达到“学与道会,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经导管二尖瓣夹闭术(TMVR)适应症与禁忌症须知操作指南.pptx
- YST796-2024 钨坩埚-报批稿.pdf VIP
- 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词汇默写表.pdf VIP
- 大都市区域合作的“飞地”模式特征初探——以深圳为例.PDF VIP
- DLT 573-2021电力变压器检修导则_PDF解密.docx VIP
- 专题09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03期)(全国通用).pdf VIP
- tb 10106-2023《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规程》(OCR).pdf VIP
- HiaSCADA V4.0 快速入门手册.pdf VIP
- CJT206-城市供水水质标准(2023修订征求意见稿).pdf VIP
- 福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笔试题目.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