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喧嚣中和谐
喧嚣中和谐
摘要:《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正当众人沉湎于“伤痕”和“反思”之中时,作家却另以一种姿态,构造出了一处和谐的世俗仙境,人性的真善美在这里得到了有机的展示与合理的张扬。与同时期文学相比,《受戒》有意地疏远了现实,体现出了一种久违的永恒之音。
关键词:《受戒》 和谐 人性 疏远
在中国当代文学坛上,汪曾祺是为数不多的堪称大师级的人物,他从自己的老师沈从文那里继承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思想,用清新丽质的文字构建起了自己的精神家园。短篇小说《受戒》可谓是汪曾祺的扛鼎之作,这篇小说风行文坛三十年,一直被奉为经典。在《受戒》这篇小说里,汪曾祺以一种超然脱俗的文学精神,为文学保留一片纯洁的天空。在这个近乎完美的世俗仙境里,体现着一种充满着诗意的和谐,健康完美的人性得到了有机地展示与合乎情理的观照。
在中国文学的当代里,政治话语的霸权无所不入,汪曾祺的这篇作品不仅体现了对于主流话语的疏离,更重要的是,作家以另一种姿态显示出了对了文学精神家园的坚守。而新时期以来的文学虽然不必再遭受政治意识的专制统治,可是却遭到了各种意识形态的剧烈冲击,人们生活中的一切都被世俗化、庸俗化。作为精神世界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文学更是不能幸免。《受戒》所带给文学的价值取向的思考,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仍有着极其深远的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中国的文学一直都是一种不和谐的文学。不管是在理论界还是在文学作品里,理想的文学模式都是一种二元对立的、你死我活的冲突状态。而和谐则是一种让人极为不屑,甚至是反动的中间路线,许多理论家和作者都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文学观念一直被当成是反动文艺的一个靶子,人们都痴狂地沉浸于一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无穷之乐之中。可以这么说,在此以往的文学语境里,斗争是主题,是主旋律,是任何一项文艺作品的一条准绳。“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也并没有使这一切得到彻底扭转,人们不约而同地从一种批判转向了另一种批???。对“四人帮”的血与泪般的控诉,一度是文艺界的主体精神,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所谓的“造反派”及其势力,“拨乱反正”成为了时代的主题。人们所改变的,也只是对于自己敌对势力的判断,而不是对于自己本身的思考。许多作家在累累的伤痕之中,进行着一种文化上的反击战。此时,《受戒》的出现,真可谓如一缕淡淡的清风抚慰着人们伤痕累累的心灵,使得许多人眼睛为之一亮。在这篇小说里,既没有所谓的阶级,也没有冲突和斗争,人与人之间完全没有利害的冲突,处处都显示着一派和谐的景象。
汪曾祺曾经这么说过,“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1]汪曾祺这种对于乡野生活的描绘又让我们看到了沈从文的边城意境,人与人之间彼此和睦友善。尤其是小英子这一家的塑造,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体现着作者的艺术理想。赵大伯是个“全把式”的能干人;而赵大娘不但手巧,而且人缘极好,二三十里的人都来逢到喜事都会请她;两个女儿,一个文静,一个活泼。不管是与人,还是与己,这个家里处处都显示着一派和睦。海明的融入,使得这个家庭简直变得完美无瑕,更加充满了甜蜜和幸福。
和谐,是汪曾祺作品里常能体会到的意境。“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构成了汪曾棋‘和谐’的创作思想的核心。”[2]在《受戒》的这种和谐的氛围之中,作家也构建起了自己的“希腊小神庙”,这种文学精神不仅仅是对沈从文的一种继承和回应,还有着它十分独到的现实意义。它让人们在经历了多年来痛苦和压迫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片恬淡安然的精神家园,在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纷争的世界里获得了一种艺术上的快感,从而,使得人们受伤的心灵得到了抚慰。
“人性”是文学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一旦文学的意义被曲解,人性这个问题也常常会首当其冲。在中国的当代文学作品之中,人性往往要么缺失,要么就被错位。曾经一度,“人民”这个集体的意志取代了“个体”的意识,在所谓的人民面前,个人只是一个不能再单纯的符号而已,而不再是一个具体的人,个人的一切情感,都被一种被称为“阶级”的东西所消解。尤其是在那“十年浩劫”之中,人们人性之中兽性的一面被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人的良知却几乎被彻底淹没,以至于“文革”结束之后,人们也很难再有有意识地去从文化的废墟里寻找人性中美的内涵,而是不约而同地将目光全部投向了那些丑恶的一面。此时的中国文坛,不绝于耳的是痛哭和控诉,流淌的是鲜血和泪水。尽管“文革”已经过去数年,可那艰险屈辱的岁月,让所有人都深深地意识到了现实的残酷,很少有人再相信人性之中,还有那样美好的一面。难能可贵的是,《受戒》里所展示的人性却是和谐的,它就像是远处山间的一条明澈小溪,在澎湃的涛声之外,回响一串优美的人性之声。在这片作品里,人性中的真善美又一次得到了有机地呈现,文学的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