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地名中修辞格与具象思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壮族地名中修辞格与具象思维

壮族地名中修辞格与具象思维   【摘 要】壮族地名的命名,经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等修辞格,使之带上鲜明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这些修辞格的运用体现出壮族传统思维中具象思维的特征。   【关键词】壮族;地名;修辞格;具象思维   【作 者】吕嵩崧,百色学院中文系。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H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3-0109-005      The Rhetoric and the Concrete Thinking of the Placenames of the Zhuang Ethnic Group   Lv Songsong   Abstract:The placenames of the Zhuang ethnic group are often named with the rhetoric reproaches such as metaphor、borrow 、personification、hyperbole,which make them vivid and imaginative. The operation of the rhetoric reproaches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crete thinking in the traditional thoughts of the Zhuang ethnic group.   Key Words:placename ;rhetoric reproach;concrete thinking      一、壮族地名中的修辞格      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理实体所约定的专有名称。修辞格又称辞格、修辞方式,是为了提高修辞行为的效果而运用的组织语言材料的策略性方法。[1]P538壮族人民对地理实体的命名,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等修辞格。   (一)比喻式地名。壮族的比喻式地名,主要是利用日常生产、生活中事物或情境之间的相似点,用具体的、人们熟知的、浅显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或描写抽象的、人们不熟知的、深奥的事物或情境,让人容易理解和想象。如“岜谋”[phja1mau2],在当地壮语中,phja1指石山,mau2指(鸡)瘟。因远望屯后山形似病鸡而得名。“坡香”[po1hiη1],po1指土堆,土墩,以屯旁土墩形似香炉得名。“弄模破”[luη6mo3po5],luη6指窄长的山沟,mo3指锅。因所在山弄状圆似锅,中间一处塌陷成洞,像锅底穿空,因而得名。“德索”[ko∶k9θo∶k9],当地壮语中ko∶k9θo∶k9指胳膊肘,因该屯所在山弄有条形似胳膊肘的山坡而得名。“弄登”[luη6ta?5],ta?5即凳子。因该屯建在山弄中一片形似凳子的大石板上而得名。“大陆”[tei6nok7],nok7即骨头。以骨头比喻该屯石头多,土地贫瘠。“龙暖”[luη2no∶n2],no∶n2即睡。因屯后有座形如龙正睡眠的山而???名。   (二)拟人式地名。在人类居住的世界里,山山水水容易引起人们的想象,被赋予人的品质,这样,自然物也就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如“古风”[ko1fa?2],靖西壮语中ko1即棵,常用在植物名词前;fa?2指高兴,欣喜。该屯旁有棵大树,枝叶常随风摇摆,状似欢腾,因而得名。“大能”[tei6na?4],tei6指此地,na?4即坐。该处地形似椅,屯如坐在椅上,因而得名。“岜敢”[phja1kam6],kam6指俯下身子。此山北面下部凹入,上部突出,如人俯下身子,故名。   (三)借代式地名。借体与本体的相关关系首先是存在于物理世界之中,经过人们的筛选、过滤后选择借体,用以指代具体的地理实体。壮族借代式地名数量极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类:   1.因感觉得名。   (1)因视觉得名。如“足灯”[ko∶k9?am1],ko∶k9指偏僻的地方、角落,?am1即阴暗。因此地地处山边,古时林木茂密,光线阴暗而得名。“那弄”[na2lo∶6],lo∶6指明亮。因屯前是宽广的谷地,光照强、明亮而得名。   这些地名中有不少是以地理实体的色彩命名的。使用红色的如“岜零”、“那零”、“岜灵”、“弄零”、“那灵”、“百灵”、“峒灵”、“岜凌”、“大铭”、“凌正”、“林灵”、“孟零”等。在当地壮语中,“岜”[phja1]指石山,“那”[na2]指水田,“弄”[luη6]指窄长的山沟,“百”[pa∶k9]指口状的地形,“峒”[t∶6]指大片较平的土地,“大”[tei6]即“这地方”,“凌”[la?2]指落水洞,“林”[th?n1]指石头,“孟”[miη1]指溪流。而“零”、“灵”、“铭”、“正”都是当地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