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蛋民经济文化类型探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岭南蛋民经济文化类型探析

岭南蛋民经济文化类型探析   [摘要]昼民自古以来浮生江海,居于舟船,生产生活方式独特,文化特征鲜明。本文从民族?的视角,运用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和方法,对岭南昼民的生态环境、生计方式和水文化特质进行研究。   [关键词]岭南;昼民;经济文化类型   [作者]陈光良,广东技术师范?院民族?院教授。广州,510665   [中图分类号]F0;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1)02-0164-006      一、昼民:考证与提问      蛋民,史称蜒、蛋,是对在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及水上运输,并以船为家的水上居民的称谓。汉晋时期,我国的巴蜀、江淮、岭南及闽浙地区,都有蜒(蛋)民分布。自隋唐以来,有关岭南地区蜒(蛋)民活动的记载愈来愈多。“蜒”在史书上的记述最早,如《隋书?南蛮传》:“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日蜒、日?、日俚、日僚……古先所谓百越是也。”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引《晋书》陶璜上疏云:“晋时,广州……周围六十余里,宾服者五万余户,皆蛮、蜒杂居。”   “蛋”字始见于唐代柳宗元《岭南飨军堂记》“胡夷蛋蛮”。这是蛋民称谓的最早记载。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明陶宗仪《辍耕录》、《古今图书集成》、《天下郡国利病书》、田汝成《炎徼纪闻》、邝露《赤雅》、清屈大钧《广东新语》、闵叙《粤述》、陆次云《峒溪纤志》、李调元《粤风》、吴震方《岭南杂记》、钱以垲《岭海见闻》以及地方志书,都有两广及海南岛沿海蛋民、蛋户活动的记录。他们主要分布在岭南的海口港湾和东西两江及珠江三角洲河岸地区。千百年沧海桑田,延至近代,这些与“中土风俗礼乐不同”的族群才逐渐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新中国成立之后,汉语文专指“蛋家、蛋民”的“蛋”字被“蛋”取代,1965年出版的《新华字典》将相关义项的“蛋”规范写成“蛋”。   关于蛋民的来源,古今中外,众说纷纭。有“古越后裔说”、有谓“东晋卢循之余党”、或考辨“马援南征之遗兵”、或提“族源多元说”,西方一些?者还提出“南来说”,认为蛋民“可能来自印度尼西亚或印度支那半岛”。作为?界的主流观点―???蛋民为古代百越后裔的一部分,这是可证可信的。至于何以称其为蛋(或蜒、但),?者见仁见智。有的认为蜒是蛋的俗字;有的解释:蛋民之舟形如蛋;还有人说缘起蛋民用蛋代缴纳赋税;也有人持蛋民来源于古代之“但”,等等。笔者赞同杨万翔先生的考证:“‘蛋’,其发音源自古越语,证据是:同为古越族后裔的壮族人,至今仍在壮语中把小船叫做ding。最早南来珠三角的中原人,称业已舟居的越人为dan,dan乃ding的音变”。   蛋民是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国南方沿海及内河水上的一个特殊族群,蛋民因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生态也表现出鲜明的特性,如:习水驾艇、舟楫为家、以捕捞水产和兼营水上运输为生计、断发文身、蛇为图腾、唱咸水歌谣、人生礼俗具有岭南水文化特色,等等。悠悠岁月他们不管如何颠沛流离,或飘泊迁徙,世世代代都浮家江海,以舟为居室,仰给于河海资源,赖水而生生不息,因此又有一个浪漫的名称:“水上吉卜赛人”。   叶显恩先生在《明清广东蛋民的生活习俗与地缘关系》一文中指出:“就蛋民总体而言,他们的生活习俗与观念文化,在千百年来面临种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生态条件变迁的情况下,只作了适应性的调整和某些边际性的变迁,而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变革,更没有被消融于汉族大传统文化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拟从民族?的视角,运用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和方法,试作探析。      二、经济文化类型:理论与方法      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特点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民族?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人类必须结成社会才能生存并发展经济文化,而社会又一定是要建立在某种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民族,当然也不能例外。民族共同体的各种历史发展阶段,无不以共同地域为基本的构成条件之一。这个地域,就是各族人民借以发展其经济文化的历史舞台。正是由于这种影响的历史作用,才使得操不同语言的许多民族在文化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操亲属语言的某些民族却有很多文化上的差别的现象。民族?要对这些现象做出科?的解释,就要深入研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如何互动的问题。   经济文化类型,是苏联著名民族?家托尔斯托夫、列文和切博克萨罗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民族?核心概念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与发展,这一概念已经具有了?说或方法论的意义。近年来,我国?者将苏联?者当年定义的两个构成要素:“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分别以“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来取代,对经济文化类型的定义经过修正后表述为:“经济文化类型是指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