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平民京剧狂欢
平民京剧狂欢
赓扬集,如今北京名头最响的京剧票房。始办于1993年,至今已走过了17个年头。17年间,除了“非典”等特殊时期,每周末演出不辍,累计已达900多场。
名词解释:票房
与目下报纸上常见的“某某电影票房过亿”的“票房”不同,此票房非彼票房。乾隆年间,子弟书在八旗子弟当中颇为流行。为防止八旗子弟耽于享乐,朝廷规定只有持官方所颁发“龙票”者方可演唱,这类持龙票的人便被称为“票友”。因其属于业余爱好,不取任何报酬,清中叶以后,便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戏曲、曲艺演唱者统称为票友。而他们活动的场所,便称为“票房”。
赓扬集,仅这个名字,就透着古朴风雅。“赓”意为继续、承继,“扬”是发扬,“集”则是群贤毕集的意思。取这个名字的人,是晚清巨贾王君直。这位王先生不仅是位儒商,更是一位造诣极高的京剧票友。当年,他在湖广会馆组织票???,取名赓扬集,并邀请谭鑫培、余叔岩、梅兰芳等名伶前来助阵,一时传为佳话。1993年,北京京剧院的李世英、郭新生夫妇在他们承包的民族宫歌舞厅搞起了“京剧OK联谊会”。后来几经辗转,终于在修葺一新的湖广会馆扎下了根。回到了前辈们曾经的风云之地,他们将“京剧OK联谊会”易名为赓扬集。如同名字本身的含义一样,而今的赓扬集,正是对老赓扬集的继承与弘扬。
能听,也能唱
赓扬集的活动时间是每周六上午9点到11点半。9点到10点半是票友展示的时段,想要登台演唱的票友,必须8点半就到台口找志愿者登记。别看是票友,但在赓扬集,也必须具备一定的演唱实力才能上台。不能您嗓子痛快了,别人耳朵却陪着受罪。不少票友十余年来始终跟随着赓扬集,彼此都是熟人,谁唱的水平如何,大家心里都有数。可如果是新面孔想登台,必须得先过票房负责人李世英这一关。她会先让对方在台下小声哼几句,假如实在荒腔走板,那对不起,只能请您练练再来了。
赓扬集在如今的北京京剧界,算得是头号票房,早就声名远播。每周至少都有两三位外地甚至外国的票友,想要在这里一展“戏”喉。李世英说:“人家大老远来的,就是想在京剧的大本营北京登一回台、唱一段戏,有点儿‘朝圣’的意思。不少人都是兜儿里揣着火车票、飞机票,当天晚上或者第二天就要回家。所以每次,我们也都尽量尽着这些外来的票友。那些常年在北京的票友,也都特别体谅。有发扬风格把机会让出来的,我下次就优先安排他们。”
10点半以后,由专业演员献唱。李世英在京剧圈生活了一辈子,人缘极好。每周,她都会约请五六位不同流派、不同院团的专业演员前来助阵,让戏迷们享足耳福。十余年来,梅葆玖、梅葆?、谭元寿、尚长荣、张学津、冯志孝#8943;#8943;无数名家都登上过赓扬集的舞台。戏迷们与这些京剧大腕儿近距离接触,大过戏瘾。而现在很多崭露头角的新秀,更是从在戏校当学生时就在赓扬集登台锻炼。戏迷们的鼓励,给了他们最初的自信,让他们有胆量、有决心,把一生献给京剧。
不管是上台演唱的票友,还是专心听戏的戏迷,这里的票价统一都是楼下15、楼上20。想喝茶的话,水费1块。不过,每次在门口这样掏钱的人却并不多,大多数人都是买月票的老主顾。买月票稍有优惠,12块钱一次。如果不想要这个优惠,还是选择15一次的话,就能得到预留专享座位的权利。并且,如果观众喜欢哪位票友或专业演员的演唱,还可以买花对他(她)以示鼓励。买花的钱,就算作演唱者与乐队的小费。
银发族:乐三天,盼三天
十七桌在大戏楼一层最后一排靠中间的位置,姜大爷是十七桌的桌长。买15块钱一次月票的,每个人都有专属座位。这些座位常年固定,像姜大爷,从来都是坐在十七桌正面靠右的位置。每桌6个人,从中选出1位热心人担任桌长,有事时负责通知其他人。
姜大爷是赓扬集的铁杆观众,从当年民族宫歌舞厅的“京剧OK联谊会”,一直跟着辗转到了湖广会馆。比起那些住在望京、通县、门头沟的老观众,住在南四环大红门的他算离得近的。虽说有固定座位,没有早去占座儿的必要,但姜大爷每周六都要起个大早,最迟8点必须出门。要么骑车、要么坐几站公交,反正得早到一会儿,为的就是能跟老哥们儿多聊一会儿。
姜大爷说,赓扬集的魅力,不仅在于能让他们这些喜欢京剧的老年人过过戏瘾,还能够把这帮志趣相投的老伙伴们凑在一起,畅快地聊上半天儿。“现在胡同都拆没了,住进楼里,平常连个说话儿的人都没有。也就是赓扬集,每礼拜六能把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聚到一块堆儿,连听再唱带聊天儿,痛快上半天儿。”虽然平常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戏院的京剧演出也不少,但姜大爷说,那儿的高价门票不是他们这些人所能够承受的。
80后:不见兔子不撒鹰
跟老年观众不一样,徐可每次去赓扬集,几乎都是9点多才出门,在门口买一张20块钱的散票,进门正好10点半,专业演员开始登场。
徐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