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何以必须服务人生
【警惕语言悖论】观念和思想“废墟”,主要表现在语言的使用。因此,历史教学必须认真对待语言的事。 倘让已趋于腐败的废墟语言或垃圾语言充斥于历史课堂,其危害可能会导致埃德加·莫兰在《方法:思想观念》这中所说的悖论—— “一个重要悖论:促使我们交流的东西同时也是阻碍我们交流的东西。” 埃德加·莫兰强调说,“一切都包含在语言中……语言在我们中,我们在语言中。我们创造语言,语言创造我们”。“为了使观念文明化”,必须慎重使用语言,“我们的价值固然不能用经验和逻辑来证明,但我们的逻辑和经验认识可以与我们的价值展开对话”。 塔勒布《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知的未来》:学会根据观点可能造成的损害而不是好听程度来辨别它们。 【课堂上的语言悖论现象】仔细审查,历史课堂上的语言“废墟”现象还真不少。有些语言常常被滥用、错用、曲解,不仅没有促成思考和思想,反而造成价值误导。 “革命”与“改革”(改革崇拜,凡是变动,都叫改革?) “创造”与“创新”(创新崇拜,凡是新的,皆为好的?) “文明”与“文化”(文明崇拜,文明史观,文化在哪?) “先进”与“落后”(先进崇拜,何种逻辑?标准谁订?)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教条崇拜,谁决定谁?)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教条崇拜,事实究竟如何?) “剥削”与“压迫”(经济崇拜,没有比经济更惨的悲剧?) “成功”与“失败”(帽子崇拜,掩盖了多少历史意义?) “议和”与“投降”(面子崇拜,面子与百姓生命,孰重孰轻?) …… 【“文化”和“文明”的异同 】历史课堂上,人们常将“文化”和“文明”混为一谈,导致了对历史认识的混乱。 殊不知,“文化”和“文明”两个概念,虽有联系、重叠和交叉,却也有本质区别。 许国璋就认为文化和文明是有重要区别的: “文化随民族而异”(nation-specific) “文明随时代而异”(age-specific) 他说:“中国的六书、庭院、谷粱、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构件,汉唐如此,今天如此。这些为中国文化的长存因素。但是,中国的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宋明时期为举世瞩目的工艺,今天却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文化的因素没有截然的先进与落后之分,文明的因素却有先进落后之分,先进代替落后,是不争的事。就美学观点看,饱帆之船乘风疾驶,比滋生污染的巨舰要美,但史家把帆船称作为逝去时代的工艺,毫不惋惜。可怕的是,历史的无情。” 历史教师必须注意掂量文化重“人”与文明重“物”的区别对于教研和教学的意义。 法国学者施韦泽:“文化在哪里?文化首先在于,对个人和集体而言,生存斗争缓和了。” 英格利斯《文化》则说,每一位作家坚持认为“在文化概念中有沉重的价值存在” 。历史重力正是由于价值彰显了文化“意义” ,才加重了其分量。 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文化的本质在于伦理,伦理注重人的心灵、精神和道德等内在的东西,这一特征决定了,文化是人精神生存的内在基因,它给予个人和群体一种共同认可的、持续稳定、不因时而发生重大改变的人性观、道德观和奋斗目标;文明则不然,它注重物质、技术和消费等外在的东西,它总是因时而变,衡量它的标准也同样会因时而迁,纵使文明包含了一些伦理表征,也不过是时尚性表现,本质为何是捉摸不定的,尤其要命的是,诚如许国璋先生所说:“文明的标准不一,但不包括道德标准倒是一致的”。 【“两炮论”误导历史认知】再如 “两炮论”,在已故朱维铮教授看来,它误导了人们的历史认知。“两炮论”无疑是历史语言废墟。朱教授说: 按照中国近代史教科书的通行表述,1840年即清道光二十年以前,中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社会长期停滞,只因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得门户洞穿,迫使清帝国开放五口通商,也使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然而半世纪来通过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已经证明这种表述模式不合历史实相。比如它的前提,所谓“落后必然挨打”,便经不起史实一驳,因为直到两次鸦片战争都落败的道光、咸丰二朝(1820—1861),中国的经济决不落后,无论社会总产出或人均产值仍稳居世界鳌头;政治结构也未必落后,主要由科举选拔造成的文官体制,仍然比俄德日等国的政体先进;至于文化,倘从传统机制仍能容受不同信仰而不失一统本色来看,也尚未解体,所谓“睁眼看世界”,正是继承中世纪列朝的悠远传统。 正因为这样,腰斩清史,将道光朝裂成两段,仿佛英国炮舰一轰,就将中国从中世纪打入近代,而中国走向近代化,纯由外来因素决定,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