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体现的晚明散文风格.docVIP

《本草纲目》中体现的晚明散文风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草纲目》中体现的晚明散文风格.doc

《本草纲目》中体现的晚明散文风格   中国古代科学家多擅文辞(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大都为传统士大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古代科学具有强烈的人文性),汉有张衡,宋有沈括,至明则有李时珍、徐霞客。      李氏着书之宗旨,虽曰补前书之失,正古人之谬,但亦在考释性理,综核究竟,以实吾儒格物之学(即此书所载之“道”),故《纲目》之书,非徒医药之渊海,亦为老儒之龙文也。而中国散文,逮至明末,小品文异军突起,渐与传统古文成分庭抗礼之势,遂成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两大系统。唐宋古文以文载道,辞义雅洁;晚明小品则独抒性灵,自由随性。李氏处两者交替消长之世,故其为文兼有二者之风,试详论之。   一   李氏妙文,论者皆推“菊?发明”与“莲藕?发明”二段[1]764,1556(以下简称《菊》《莲》),以为清新明丽、典雅隽永,置诸古代咏物名篇中亦无愧色。然细察此二篇,我们可以发现其仍然遵循的是唐宋古文的风格传统。其骈散相间,偶句居其大半(有类宋之文赋),实际上是传统古文虽字数自由,但仍以四六句式为基调特点的反映。李氏在组织语言时,有意使其整齐,如《菊》开头八句“菊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备受四气,饱经露霜,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禀平和”,可分四节,每节中两句基本对偶,所说无非菊花经冬不凋、性味平和,李氏所以不吝以三十三字表达之,殆求节奏舒缓、声音抑扬,以利诵读耳。   为达此效果,文中遂多重意之句,“叶枯不落,花槁不零”其实一义;“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意义容量亦不大,只言全体皆可为用,但或三字或四字成句,音调铿锵,节奏感顿出。又如“宜乎前贤比之君子,神农列之上品,隐士采入酒斛,骚人餐其落英”四句言历代对菊之评价,除首二字外,以四个六字句排比对偶,气脉贯注,从容徐缓,倘若删去任意一句,于文意并无影响,亦与介绍疗效无涉,然遂成奇句,难以卒读。又,“宜乎”二字顺承上文,引起下文四句,以成一意义群,而使文意不显突兀,可从容调整呼吸,气韵也随之平缓。而着一“乎”字,以成 8-6-6-6 字结构,合乎哦诵之韵,倘无此虚字,遂成七字句,与前后文之整齐对偶极不搭配,气脉遽梗,刺耳非常。又如《莲》“自蒻蔤而节节生茎,生叶,生花,生藕;由菡萏而生蕊,生莲,生菂,生薏”二句,其主语之后均接四个二字短语,其实蒻蔤、菡萏所生者多,为何在这里竟如此“巧合”“整齐”地各生四种?这当然是作者有意为之,以使得语言朗朗上口、合乎音韵。另外,我们还注意到此二文中无一长句,最长不过八字则必有换气之地,盖长句不便呼吸,读来仓促急迫,作者不取,反映出其写作文章以合人喉吻为虑,断不以佶屈聱牙为务。   读此二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菊、莲的称赞和喜爱,但这种感情是淡淡的,隐于字里行间的。《菊》篇言菊之功用非常,“贵重如此,是岂群芳可伍哉?”表面上赞叹菊之功效,而实际上我们结合中国古代的菊文化,不难看出作者对菊之品格的高度欣赏,群芳难匹者,不徒功用,亦为人格,故下文引钟会赞云:“早植晚发,君子德也。”但这种情感并未深入下去,只停留在为社会文化所普遍认可的层面,离强烈的个性色彩还有一段距离。   同样,在《莲》中亦可发现这一特点。该篇清新雅致,不让濂溪。其曰:“根茎花实,凡品难同;清净济用,群美兼得”,又曰:“石莲刚坚,可历永久,薏藏生意,藕复萌芽,展转生生,造化不息”,既是描绘莲之美丽,又可理解为褒扬其脱俗高洁之品性,淤泥不染之德行。但此种感情,非细读无以知之,其被统摄于介绍药物功效之下了,带有较强的理性化、非个人化特征,而这种写作者的谨重内敛其实是由传统古文的载道宗旨所决定的。   李氏在一些对前人看法提出质疑的地方,语气也是比较理性和委婉的,如陶九成《缀耕录》认为锁阳乃野马遗精入地而成,李氏则怀疑其自有种类,未必尽是遗精所生,虽否定陶氏说法,但仍以婉转态度出之,曰“疑”曰“未必尽是”,皆为此也。又如批评服衣鱼致仙的说法,谓其“大抵妄谬,宜辨正之”,李氏自然不信此说,言“大抵”者,为不失涵养气度耳。又如对于返魂香烧之辟疫,闻之则起,熏之则活的奇事,李氏言虽涉诡怪,容或有之,未便指为谬也。   对龙胆轻身耐劳之说,李氏则言“恐不足信”;对于茜草,《名医别录》云久服轻身,《日华子》云其泄精,李氏驳斥之为“殊不相和,恐未可凭”.上述诸家意见,多属荒谬,李氏在匡正前敝时,亦注意到为文之“不矜不躁”,端庄谨严,辞气不迫如此,乃是由于作者自觉遵循了传统古文的写作规范。   我们同时注意到,《本草纲目》中亦有一些感情较激烈之言辞,如批判方士邪术、金玉水银、红铅割股等行为时,下语颇切,直斥其非,其中当然有与晚明小品淋漓犀利、抨击秽俗相通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这种情感是作为医者职责化、道德化、社会化的情感,即所谓“客观”的情感,所以读这样的批评文字时,只觉如一忠臣,正襟危坐,指斥奸佞,于明清小品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