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叙事”的美学话语建构与中国的审美现代性问题.docVIP

“晚明叙事”的美学话语建构与中国的审美现代性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明叙事”的美学话语建构与中国的审美现代性问题.doc

“晚明叙事”的美学话语建构与中国的审美现代性问题 引言 “叙事”指对某个研究对象的言说内容和言说方式,它包括选择对象、组合相关材料,呈现研究对象,并赋予其价值与意义。面对相同的历史与人物,叙述者往往出现迥异的叙事重心及价值判断。研究、阐释、评价晚明并赋予它历史意义的工作就是晚明叙事。“晚明”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时期概念。按三分法,明代被分成弘正以前、正嘉之间和隆万以后三期,《四库全书总目》指出:“盖弘正以前之学者,唯以笃实为宗,至正嘉之间,乃始师心求异;??隆万以后,??决裂四出矣。”按两分法分为正嘉以前和隆万以后,认为“自嘉靖以后,开国敦庞之气日远日漓,士大夫怙权营贿,风尚日偷。” 后人大都遵循此律,将明代自隆庆、万历两朝后风气渐变时期称为“晚明”。本文主要以李贽、公安三袁等为主将的所谓“晚明文学革新思潮”为论述焦点,故把“晚明”界定为嘉靖中期至崇祯亡。 在本文的撰写语境中,“晚明”有别于“明末”:明末主要指是崇祯朝及南明四朝。将二者相区分,是因为天启以后有不少士人对嘉靖中期以后的社会变化总结反思,明末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晚明叙事”话语,这套话语深刻影响了清人的观点立场,从话语上区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晚明叙事。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学界憎恶李贽等泰州士人“恃才妄诞”、鄙夷公安竟陵之流“矜其小慧,破律而坏度”;但“五四”以后的叙述者往往称颂李贽“战斗革命”精神、心悦诚服于公安竟陵的“独抒性灵”。叙事差异的转折点在哪里?纵向梳理,这个转折点的始恿者就是胡适与周作人的叙事策略。 胡适根据西方的学术规则提出白话文学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建构了新的、“活的”文学史谱系,将晚明散文和小说,尤其是公安竟陵派纳入了这条新的学术谱系中。胡适最早论述了“五四”新文学与晚明文学的传统渊源,也最早提出公安三袁有着“先进”的文学观,决定性地影响了现代社会对晚明思想/文学的研究视角和叙述焦点。虽然胡适对晚明美学精神有新的价值判断,但他并没有认可公安竟陵的文学创作本身。真正让公安和竟陵派???现美学魅力的是周作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周作人经过自我反思和批判,赋予晚明散文以现代社会所追求的“审美解放”意义,完成了“晚明叙事”的美学话语转型。 梳理周氏的“晚明”叙事需从三个方面进行:1、从理解周氏的总体文学观念为背景,探究晚明文学为何被他关注和言说;2、周氏具体如何叙述晚明文学;3、分析周氏的晚明叙事在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张力与意义,尤其是对理解所谓“审美现代性”启示所在。以下三节内容分别对之逐一论述。 一 “晚明”及“晚明文学”为何被周作人关注和言说?这个问题要置于他的文学观念中来理解。提出“纯文学”、“人的文学”等主张,但又不断对之进行反思和纠偏,这正是他去关注“晚明”的前提之一。 在19、20世纪的交替时期,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纯文学”和美学观念深远影响了包括王国维、周氏兄弟等在内的一代学人。早在1908年,22岁的周作人就撰写了反映自己早期文学观念的《论文章之意义暨其使命及中国近时论文之失》。这篇文章以现代西方文学观为参照,展开对中国传统文学观的批判和对新文学观的建构:批判传统文学“宗经原道”的功能,渴望建构类似西方“美学”一样的纯文学领域。周氏以“纯文学”观来排斥传统文学以功利为目的,认为其“实利之祸吾中国,既千百年矣”。进而,他认为即使现代有了文学革新意识,但以功利主义目的文学观并没有被反省和革新:“海内之士震于西欧国势之盛,又相牵率,竞言维新,图报国矣。其言非不甚美,然夷考其实,又不外实利之遗宗,辗转未尝蜕古也。” 为 了批判文学的“旧”意识,周氏提出新的纯文学话语必须满足四个条件:1、形成文字文本(排除礼仪文、无句读之文);2、必须与学术性文章相区别(排除了以说理、考证为主的专业性文章);3、必须关涉人生和思想(对“过宗美论、为主词藻”的纠偏);4、必须具有美感,具有深思(ideal)、能感性(impassioned),有美致(aritistic)。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区分“纯文学”与“杂文学”的定义框架: 夫文章一语,虽总括文、诗,而其间实分两部。一为纯文章,或名之曰诗,而又分之为二:曰吟式诗,中含诗赋、词曲、传奇、韵文也;曰读式诗,为说部之类,散文也。其他书记论状诸属,自为一别,皆杂文章也。 “文学”既不能过于宽泛,不能浸入哲学和史学等领域,不能成为功能主义文学观;同时应该涵盖散文、小说体裁,即所谓“夫小说者,文章也,亦艺术也”。包括了散文在内的“纯文章”之所以“纯”,乃因为有相对的“杂”,“杂”则是那些传统功利主义文学。只有排除“传统”的功利因素,“纯文学”才能保证“文章一科,后当别为孤宗,不为他物所统”。因此,散文价值在于能真正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