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三绝”中苏轼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docVIP

“黄州三绝”中苏轼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州三绝”中苏轼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doc

“黄州三绝”中苏轼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他22岁考取进士,名动天下。然其仕途坎坷,大起大落,一生之中多次遭遇贬谪,尤以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人生转折点。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在黄州5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为被称作“黄州三绝”的3篇作品,即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黄州三绝”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情感变迁的见证。本文从“三绝”出发,拟探究其谪居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一、前《赤壁赋》中道释思想的旷达   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夜,苏轼与友人泛舟夜游赤壁。江面清风习习,波澜不兴,明月从东山之上缓缓升起,江面辽阔无边,仿佛与天相接一线。东坡居士于月下舟中扣弦而歌,客人以洞箫相和,箫声凄切,余音绵长不绝,令人落泪。客之伤感缘由,可归结于“哀吾生之须臾”,回想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如今也消逝于历史长河,更何况自身,面对无穷的天地、长江,真渺小如朝生暮死的蜉蝣。想永恒不灭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借箫声表达自己的伤感。苏轼以江水的昼夜流逝、月的阴晴圆缺及天地的变与不变对客人加以劝慰,以此种眼光来看待世间万物,则物与我皆是永恒不灭的。人生在世,不如尽情享用造物主的恩赐,与山间明月、林间清风共逍遥。   《赤壁赋》中的主客对话,实际上是苏轼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代表着苏轼对自己的认知,随着谈话的深入,可看出苏轼对自我的逐渐超越。赋中客所奏悲凉箫声,实际是苏轼内心孤苦、愁闷的外化,以音乐的形式散发开来。可知在此情此景中,苏轼仍不能忘怀内心的伤痛。苏轼少年便有报国之志,他在《答李端叔书中》说:“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然而满腹才华被贬黄州,满腔报国之志却是壮志难酬、理想落空。所以越是在这样的夜晚,面对这样的美景,他越是难以抑制内心的伤感,这体现了苏轼思想中儒家积极出世的影响。   回首自己大起大落的仕途、坎坷不平的政治生涯,他不禁想到枭雄曹操,思考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建功立业,却又转瞬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那么历史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究竟何在?这种失落和痛苦,苏轼通过道释思想来加以化解。苏轼的思想是儒、释、道三者的融合,在被贬黄州之前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积极入仕,兼济天下。谪居黄州之后他开始向道、释思想靠拢。《庄子·内篇·得充符》云:“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   在《赤壁赋》中,苏轼即以庄子的“万物齐一论”来消解现实中的不平衡与痛苦。   苏轼以道家思想来与现实抗争,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种解脱并非消极的解脱,而是以将人从狭小的一天、一地、一人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以更开阔的胸怀面对整个历史。化尽自身的得失成败,以自由的心态面对整个大至无穷的宇宙,与天地、长江共享无穷,在清风明月中找到自我解脱的救赎出路。   二、后《赤壁赋》中超然物外的解脱   三个月后,苏轼再游赤壁,写下后《赤壁赋》。后赋与前赋相比,总体氛围更加凄清孤寂,幽深恐怖,所反映的思想也与前赋大不相同。   萧瑟深秋,苏轼与客一行带着美酒和鱼,行歌相答,再游于赤壁之下。然而来到赤壁之下,却只见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之前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之赤壁夜景相比,实是“江山不可复识也”。苏轼不禁慨叹人世之变幻无常,更想到谪居黄州几年,黄州之外的江山是否还可复识?因不愿停留在这样忧愁的慨叹中,作者便登山攀岩,爬上顶峰,一路上山岩险峻,怪石丛生。此处攀登的过程亦暗指苏轼人生之路的艰难。   登顶后他于山巅长啸,草木为之震动,山谷为之回响,风起水涌。此番描写,萧瑟、恐怖之状毕现。这实际上是苏轼内心恐怖、惊惧的外化,悄然而悲,肃然而恐。悲的是感怀身世际遇,壮志难酬,而恐惧,仍是“乌台诗案”的心理阴影,悲恐的情绪深藏于心中。苏轼在《书前赤壁赋后》云:“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出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钦之有使至,求近文,遂亲书以寄。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然而,后《赤壁赋》又不仅仅只是记载苏轼的恐与悲,赋中写到横江东来的仙鹤,是道家沿用已久的象征,代表高洁、清雅的神仙境界。而后苏轼梦见一道士,询问自己赤壁之游乐乎?恍惚之间想起昨夜划江而过的孤鹤。至此,苏轼极力渲染了道士化鹤的虚幻迷离却又似十分真实的情景,登山长啸的苏轼、横江东来的孤鹤、羽衣翩跹的道士,实难分真假虚实,他们早已合二为一。这也表明苏轼在道家思想中寻找超然物外的解脱,对现实世界和对自己的超越,对人生悲喜的超越。不仅如此,还引入亦真亦幻的神仙境界,通过奇诡的文字描写、独特的想象,表现苏轼内心的情感与思想变迁。   三、《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反省与超越   与前后《赤壁赋》相比,《念奴娇·赤壁怀古》更为人们所熟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