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胶着期转型共识.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改革胶着期转型共识

改革胶着期转型共识   我们有一个调研,其中一个问题是:你有没有参与过集体行动,会不会去表达自己的需求、权利等?有意思的是,答案往往不是“有”或“没有”,而是对方会很警惕地说,我怎么会干那些事情,我可是良民,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人们表达和维护自己的权利,在中国曾被视为“刁民”。从“刁民”到“公民参与”,是理念的转换。   NGO(非政府组织)也是一样的。在20年甚至10年前,在谈到NGO时,人们的自然反应是NGO是敌对的、反政府的,是危险的东西。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特别在汶川大地震后,人们对NGO的观念开始转化,意识到这是在向一个公民自治的、自我参与的公民社会的良好目标转变。   中国的公民社会伴随着社会转型而生长。晚清以来的社会是波动性的发展。在晚清,是以立宪作为政治体制变革的切入点,结果革命替代了宪政改革;革命又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有很强的延续性。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公民社会的发展高潮,体现在思想的活跃,出版、结社的发达。现在的八个民主党派,甚至共产党自身,都是兴起于当时的民间结社。当时,中国整个政体转型,在理念上、制度上都有一定的准备。   其后,随着新中国建立,转向“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为什么从公民社会的活跃走向了社会控制?这与当时社会对秩序的需求紧密相关。20世纪中期,人们始终处于一种战争的、非秩序的混乱状态,当时对于秩序的需求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所有理念导向都转向如何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寻求权威的建立和组织性的控制。在整体国家的建设理念之下,出现了“大跃进”、反右、“文革”这样的社会生活倒退状态。1978年改革开放后,对社会生活发展的需求又累积到了一个高潮,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需要一定的自由空间,社会需要有一定的自主性。于是就开始了30年以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的改革。   近30年,中国社会又经历了两次发展的高潮。一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市场经济发育、私权建立的过程中,思想领域也活跃起来。当时的代表性作品《河殇》,就非常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思维状况。比较《河殇》和《大国崛起》这两部作品,会明显感觉社会处在不同的思潮状态中。《河殇》是非常奔放??有着极强反思性和内省批判性的作品;而《大国崛起》是更多地借鉴他国的发展经验,带有很强的“中国崛起”理念,而反思性弱于《河殇》。二是1998年至今,公民社会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状态,有几个很重要的时间段。一是1998年,现行的对于民间组织的管理体制(特别是对于结社所实行的双重管理体制)、对结社的审批制就是当时设立的。二是21世纪之后,《行政许可法》、《物权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法规接连颁布,这些法规在思路上是保护私权、限制政府权力,这种理念在中国的确立是很了不起的;三是2004年,《基金会管理条例》颁布,这个条例意义重大,它规定了非公募基金会的设立。在此之前,绝大多数基金会都是政府主办的。条例颁布后,慈善领域出现了强势群体参与慈善的现象,即大量的企业家、名人、政界人士等进入到公共慈善领域,比如李连杰的“壹基金”。慈善组织从弱势慈善向强势慈善转变,意味着志愿活动的扩大。   由此可见,正是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固有的稳态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更根本的是出现了对固有的国与民关系理念的挑战――人们逐渐意识到,是人民自治制度带来国家实力增强,而非国家赐福人民,人民才取得发展的权利。此后,科技、经济、文化、政治体制等均曾被作为变革的路径,但“公民自治”对“他治秩序”的政权合法性带来的挑战,至今没有解决。中国公民社会发展遇到的挑战,也源自自治秩序和他治秩序两种不同逻辑的张力。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今天要面对的不单纯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包括了制度的转型。   当前的转型处于什么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从经济领域获得一定的自由空间起始,进而带动社会自由空间扩展,经历了政治改革的活跃期,到上世纪80年代末产生激荡,从而转向经济持续开放、政治保持稳定的发展模式。今天,一方面经济自由和经济发展已有了相当程度的累积,另一方面社会自由空间相对不足,现有制度改革的潜力已显疲软,而新的制度突破口又面临利益阻力、缺乏共识支持,改革进入胶着期。一个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有关方面越来越求助于旧的制度方式,如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控制等,以应对新的不断出现的如特权阶层问题、信仰和信任危机问题、社会冲突问题等。然而这些做法成效不彰,唯一出路在于积极寻求新的制度改革路径。   寻求改革路径,需要促进两个层次的共识:一、转型共识,即目前中国需要面对的不是简单的经济增长、社会福利,而是制度转型;二、转型方向共识。在渐进性的变革中,促进社会自治能力、限制政府权力、建立完善法治是最为根本的。背离这些原则,即使取得某种短期的民意效应或解决某些眼前问题,从制度层面看,依然是会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