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杨荫杭评论特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杨荫杭评论特色

浅析杨荫杭的评论特色   【摘要】本文梳理了杨荫杭在《申报》副刊“常识”栏目中的评论文章,探析杨荫杭的思想观点与其评论的风格。杨荫杭的评论体现了其忧国忧民、奋力疾呼、针砭时弊、评古论今、随写随刊、借法理以评时局以及题材广杂等特点。   【关键词】杨荫杭 评论特色 关注时局 针砭时弊       杨荫杭,字补塘,笔名老圃。清光绪四年(1878)出生于无锡书香门第,青年时考入北洋公学。他主持过《译书汇编》,创办了 《国民报》,曾在《时事新报》、《苏报》担任编辑,1920年在上海《申报》馆任副总编辑兼营律师事务,并主持《申报》增刊《常识》,兼为报刊撰文。杨荫杭作为《申报》的副总编辑和主笔,他在《常识》栏目中的评论总的特点是:关注时局、针砭时弊、触事生感、随写随刊,涉及的题材甚为广泛,有一般性的常识,也有学术性的考证。笔者选取了1920年至1924年,杨荫杭在《常识》中发表的评论文章作为分析文本,因为这5年是杨荫杭发表评论最多的时期,也是最能代表其评论特色的时期。   一、关注国家存亡,心系百姓疾苦   杨荫杭渴望立宪治国,期望国泰民安,他能够站在一个比较客观、冷静的从政为民的角度来看待纷繁复杂的国内甚至国际形势。在杨荫杭所有的时评言论当中,均透露出一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   杨荫杭的评论文章犀利地对当政者的政治主张、政治行为等进行批判,发表自己独立而深刻的见解。比如《说时》一文,言辞犀利,将当时中国政府与五代割据时期的政治进行比较,甚至批判政府当局的无能无为更甚于黑暗的五代时期:“……又似五代时之分裂。北京政府,犹梁、唐、晋、汉、周之居于中原也;督军各有地盘,犹南唐、吴、越、汉、蜀、楚之各踞一方也。最可叹者,内讧不已,乃暗中乞助于外人,一如当时乞助于契丹。吾恐当时所失者不过燕云十六州,今之所失者,将子子孙孙为奴隶牛马,历万劫而不复。昔人论五代之乱,推原祸始,谓源于廉耻道丧。何古今如一辙也!”   杨荫杭对于军阀混战,拥兵自重,甚至军队数量的激增,导致百姓租税繁重,苦不堪言给予无情的抨击。如《养兵费与裁兵费》中写道,“今日中国兵额之多,为有史以来之罕见。而兵力之弱,亦为有史???来所罕见。然御外患则不足,而虐百姓则有余。财政亦然。财政部为全国军人之债户,财政厅为各省督军之账房,其情亦可怜矣。然财政部力行课税,犹自称威信,相关人员如狼似虎,犹足以食人……”杨荫杭立足于百姓,深谙百姓疾苦,以评论反映民生。   二、热爱中国文字,以汉字针砭时局   杨荫杭评论的另外一个特色,是先从一个典型的例子开始。主要是从中国的文字,说文解字,从汉字的声旁、形旁、一笔一画中“管窥”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其《说国》中写道:“古‘国’字本作‘或’,从‘囗’,从‘一’,从‘戈’。‘一’者,地也,‘口’者一定之疆域,‘戈者’,以武力守之,不为外力所侵入也。此与近世国家学原理合。游牧无定之部落不能称之为国家,以其无‘口’也。无强制力之主权以对内对外,不能称之为国家,以其无‘戈’也。故国字不必外加囗,加囗则与其内之口重复,不啻一疆域之中更包独立之小疆域如今日之割据自主而主权不统一。且其中小疆域有戈自守而其外大疆域则无;以戈对内而不能以戈对外,不啻今日粤、桂、直、陕相攻而置外蒙于不顾也。”那是军阀割据的时代,从对“国”字的说文解字中,寥寥数语就刺到了那些拥兵自重的军阀身上。在文章的最后,他指出当时的学生喜欢以(玉换为民)字代国字,而他则以为“玉换为民”字不如“玉换为武”字,“盖以民为囚不如以武人为囚也”。由此表现出了其对军阀割据所导致的混乱局面的深恶痛绝。   再比如关于“贫”和“贱”字的说文解字。翻开字典,我们很快就能明白这两个字的含义,可是杨荫杭却有另外一种阐释,他说 “贫”字由“分”、“贝”二字组成,拆开来看的话,就完全不是“贫穷,无财”的意思了,“贝”指的是钱财的意思,“贫”自然就是“分财”的意思了。以此类推,“贱”就是“糟蹋钱财”的意思,笔锋一转,百姓无财,不为“贫”,而真正“贫”和“贱”的人就是那些官僚军阀和挥金如土的公子哥儿们了。最后点睛之笔:中国并不是一个贫穷的国家,只因为人民的财富被穷奢极欲的贪官污吏瓜分一空,挥霍殆尽,才造成了当时贫穷积弱的局面。关于“贫”和“贱”二字的解释反映了他对当时做官做人的讽劝,无论对当时国民还是对当今的世人来说,都具有警世作用。   三、引经据典,读史点评社会万象   杨荫杭在引经据典之余,不忘借古喻今,并且在典故中旁征博引,阐释时局政运,解剖社会现像。比如在《葫芦谈》一文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陶滔入宋为翰林学士,宋太祖轻之,尝笑曰:‘翰林草制,皆捡前人旧本,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滔闻之,题诗于壁曰:‘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薄其怨望,终不大用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