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林怀民《水月》美学特征
浅析林怀民《水月》的美学特征
摘要:《水月》并没有特定的情节,只是想利用东方的太极和西方的音乐经典--巴哈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来表达一种空灵的意境。
关键词:水月 太极导引 水 呼吸 慢
舞剧《水月》是林怀明先生创作的“灵静之旅”系列的第二个作品,于1998年11月18日在台湾国家戏剧院首演,演出后引起媒体及观众的热烈回响,认为是云门在90年代的经典作品。《水月》呈现独特成熟的中国编舞语言,是亚洲舞蹈进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被纽约时报评为里昂国际舞蹈节的高峰;法兰克福报将其树立为柏林舞界难以超越的高标准;澳洲最大也最具影响力的“雪梨晨锋报”选出水月为奥林匹克艺术节最佳节目……第一次看《水月》时并没有全部看完,那时候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造诣,直至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一组《水月》的剧照,唯美的让我心都在颤。于是,翻回头去细细品味,才发现“美”原来可以这样的表达出来……“美”本身是人的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在这篇《水月》的美学特征中,我将用比较法、文献法、历史法、文化学法、心理分析法对其美的本质及其意义进行研究,了解林怀民大师创作的独特在哪里,这对于我们理解一个作品可达的深度及我们在日后的编创都有莫大的帮助。
一、感觉《水月》
70分钟的《水月》以18名舞者的东方身躯为构图,中场没有休息,其8个段落却清晰明了。这台舞剧并没有特定的情节,却是一支美丽绝伦的抒情作品。开场,男舞者慢慢蹲下,慢、慢到不能再慢。抬手,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起。灯光聚焦在这名舞者身上,他赤裸上身,只着一条白色长裤,开始跳舞,他身体的每一寸肌肤,每一块骨骼都会说话,像水一样的柔软、缓慢。继而,另一位女舞者上场,两人时而和谐时而起伏,舞姿态势却一致地柔长、纤美。每一位舞者在上下场的表现尤如出笔和收笔,动作讲究,一丝不苟,更不必说舞到正台时凝神在身体空间里的忘我状态,所以当台上突然多出9名舞者时,我们并不感到唐突。众舞者群起而往,动态各异,看似各自为舞,整体动势却保持和谐一致。
舞剧中的双人舞和单人舞的出现更使作品的布局疏密有致,女舞者周章佞的这段女独舞很突出,敏锐的身体,加上心平气和的状态,不仅展现一种技巧,也呈现一种心境与动律。她带出的十人群舞,每一位舞者都技艺纯熟,舞姿身形,恣意随性,在幽暗的舞台上缓缓游走,却自成别样文章。当两对舞者共舞的时候,特别让我想起蒙太奇,这两对舞者,有时动作完全不许芳宜的女独在整出舞剧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她带出了整出舞剧的高潮,静水满台,舞者共水起舞,流水在舞者的拨动下划出一道道漂亮的弧线。中场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幕,同,有时趋于一致,就像是各自的影子,就像是完整的一体。一是全体舞者卧在水上,刹那间仿佛轮回亦停止,流水声更衬出满台的静。再有就是有人卧到水里,仿佛沉沉睡去,却在某个呼吸的刹那用腿划出一线水花。音乐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全场呼吸的节奏中偶然响起一段又一段的水花。
舞者退场时也很有意思,不是常规退场方式,而是缓慢移向舞台的两边,慢慢消失在左右两边的舞幔中。平静如水,水中月的高潮阶段不知不觉中到来了,后面巨大的光滑背景闪现出来,地面上的水也渐渐的漫了上来。镜光水影,此时感觉只有那婀娜多姿的舞影,动听的水流,倒影的一切,混合在一起,湖光山水也比不上如此。这时的心慢慢的进入了美的升华境界,不再去想世间的烦恼事,感觉灵台一片空明。
二、感受《水月》
1、音乐之美:《水月》的音乐采用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就音乐而言,用西方这样伟大的音乐,是个挑战。欧洲首演,在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巴赫的音乐经年响起的地方。演出结束时观众起立鼓掌二十分钟。这个曲子没有序幕和高潮,故而也没有尾声和结局,低沉而悠长,像水中的暗流。潜藏,渗透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最为奇妙的是,巴赫沉缓和充满哲思的音乐与舞台上展露的中国意象竟然浑然天成;其低沉、迟慢、冥想的旋律,与轻盈舞姿、柔刚相济的动作,组成微妙关系。西方精华与东方神韵在对应中呼唤,其本身就宛如阴与阳的相应与契合。《水月》的舞有佛家的色、空,又有道家的哲意。而太极入舞,令《水月》呈现出一幅幅曼妙与阴柔的浮世绘,这一切都在“巴赫”饱经人生苦难之后所作的乐章,互相呼应起来。
2、舞台之美:《水月》的舞台设计突出了“水”、“月”、“影”等多重意向的重叠。舞台很简单:黑布围绕,上方斜挂一面镜子,有时左方打开一扇门那么大小,露出后面的一方镜子来,直到最后才全部打开,露出后方一整面巨大斜放的镜子。反射出舞台地面的效果。地面是黑色镜面,而舞台上硕大的白色椭圆,来自藏传佛教密宗沙盘中的符号。与着白裤的舞者相呼应。中场时,从舞台两边注水,以此来表现“镜花水月毕竟成空”的意境(一共要动用两吨左右加热的温水)。整个舞台地面积有一层约两厘米的薄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