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服装的发展历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都服装的发展历程

蝴蝶轻微扇动翅膀造成空气的振动,这种振动传向遥远的地方,或许就是一场风暴,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而在火车北站杨柳村,一个不经意的改变,在遥远的将来,或许就是一场革命。 成都服装工业的发展历程 25年,既漫长又短暂。25年可以成就四川服装产业,25年更是四川服装人都不能忘记的一份珍贵回忆。回味25年来成都服装工业的风云变幻,事非成败,个中滋味,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成都服装产业发展的序幕 1979年以前的成都,市场经济还没有兴起,商品都是计划分配,凭票购买。那时的城市人如果要穿新衣服,就是到裁缝铺里量身订做;那时的农村人如果要穿新衣服,就是联合周围的邻居把裁缝匠请到家里来订做,几家人把一年的衣服全部做完,人们谓之:“做乡活路”。在川南泸州农村,有一个叫唐海生的裁缝匠,正是这样一个背着缝纫机到处做“乡活路”的人。正赶上了改革开放后的时代,1982年,他怀着对城市的憧憬,唐海生一家来到成都,并在火车北站铁道边开了一个裁缝铺,把“乡活路”做到了城市里。 1983年,为了活跃市场经济,金牛区工商局在今天火车北站顺和酒店的位置开辟了北站市场,以经营土产,干货为主,其中配备了少量卖袖套,围腰,毛巾的摊位。北站市场以其紧临火车北站的交通优势,迅速吸引来自省内各地的客商。在北站市场中有一个叫周平的个体工商户,不满足于赚一点小生意的利润,希望做的更大。他卖了一些纺织品,她找到距离市场不到一里路的唐海生的服装铺,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唐海生,希望能得到支持。“不如我们来生产裤子卖吧”,这样的话从唐海生口中说出,连自己都觉得不可能,量身订做都不能完全解决穿着合身的问题,把裤子做好再找人穿,怎么能解决高矮胖瘦的问题?然而唐海生分明在人民商场见过几件成都国营企业生产出来销售的童装,现在只是多了一个批发环节,这条路应该走得通,可是谁又敢去打破延续了千百年的服装量身订做模式呢? 尽管存在着太多的不可能,唐海生与周平合作的第一批裤子,还是生产面市了。裤子生产出来后分几个尺码,因为带着最时髦的城市信息,第一批裤子被零售店主抢购一空,紧接着第二批,第三批,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一个伟大的时代被惊醒了,量身订做模式从此逐渐被商品流通模式所取代,从此也拉开了成都服装产业的宏伟序幕。 第一家制衣厂泸奇诞生 1984年,闻风而动的商家开始迅速跟进,北站市场从事服装生产的摊位开始由几个变成了几十个,唐海生夫妇也开始独立操作生产灯芯绒上衣。新的面料,新的款式,新的模式迅速传递到省内二级市场。广大农村,受商品紧缺时代压抑得太久的人们眼前一亮,释放出空间的消费能力。唐海生夫妇及帮手无力应对,忙的时候,不得不一边收买货人的钱,一边数衣服的扣子,让零售店主自已回去订。唐海生迅速成为了一个万元户,当时的万元户不亚于现在千万富翁的份量,初尝甜头的唐海生,又谋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准备办一个服装厂。 1984年的社会形式,没有个体户办厂的先例,几乎所有的厂都是国营企业。办厂首先要冒巨大的风险,担心政策再次收紧,没收财产再打成资产阶级;再则也找不到厂房,工商局也没有受理的先例;但是最大的困难是找不到工人,城里的工人都是“铁饭碗”,根本不可能到个体工厂来上班,再说服装生产也是技术活,对工人的针对性很强。一边是供不应求的市场,一边是无力生产的局面,万般无奈之下,唐海生决定回泸州老家招徒弟来培训。农村青年不安份在家乡生活一辈子,这个方法很见效,一下招来十多个徒弟。工厂也算顺利开业了,并用家乡泸县奇峰的地名缩写,取名为泸奇制衣厂。 泸奇制衣厂的蝴蝶效应 蝴蝶轻微扇动翅膀造成空气的振动,这种振动传向遥远的地方,或许就是一场风暴,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而在火车北站杨柳村,一个不经意的改变,在遥远的将来,或许就是一场革命。 1984年至1989年,泸奇制衣厂先后培养出300多位“徒弟”,这一批人随着1987年广东外贸服装加工的兴起,南下广东淘金,他们又先后带动几千名泸县、富顺、隆昌的亲朋好友进入广东服装行业。因为带着当时沿海奇缺的技术工的背景,很快在当地站稳了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后来陆续在广东和成都两地自主创业,成为目前成都,广东两地四川服装人的主流人群。 1985年后,北站市场已经容不下迅速壮大的服装产业,更多的人开始在军供站和北站西一路以街为市,服装的贸易中心开始转移,在这种情况下,金牛区工商局修建了今天的新北站市场,在这之后又扩建出蓉北市场和纺织市场,三个市场共同组成了服装贸易的新中心。而服装加工作坊,开始在铁路另一面的五块石、邓家湾聚集。而当初从事贸易的浙江人,也开始着手从事服装自产销加工,并以站东红花堰为中心,形成了西有五块石 ,东有红花堰的格局。 1987年,在北站市场巨大成功的基础上,成都市工商系统,在火车北站的东面开辟了荷花池市场,以经营中药材和服装为主。开市之初只要登记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