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靠卖果汁简餐,他想成为中国的“星巴克”!2016-06-30 09:27水果/先生4年前的米登燕,从未想过有一天“水果先生”会以“星巴克”为参照物。那时的他,只想在水吧领域占得一席之地。然而4年后,主导了3次模式创新的米登燕,开始对“中国的星巴克”的头衔有了念想。他毫不避讳地说:“死也要死在成为‘星巴克’的路上。”在北京远洋大厦写字楼一层,只有两家休闲餐吧。左侧拐角是“星巴克”,右侧则是“水果先生”。与“星巴克”浓重的商务气质完全不同的是,“水果先生”以木质田园风格呈现了另一种清新调调。身穿企业文化衫的米登燕,坐在餐厅的一角,不时观察着对面“星巴克”的客流变化。他告诉(微信号:ygcywzz)记者,2009年创建“水果先生”之初,他从未想过有一天会将竞争对手定标于“星巴克”。那时的他,还奔赴在全国各地考察“水吧”市场。▲“水果先生”米登燕过去4年,“水果先生”经历了三次重大转型。从面积不及30平米的“水吧”模式,到现在以“鲜榨果汁“为基调的休闲餐吧,每一次转型都有“星巴克”的影子。如今,拥有33家直营店且80%开在写字楼内的“水果先生”,无论是经营形式还是门店位置,都离“星巴克”更进了一步。“当我定标它的时候,我就想成为它。我常说,死也要死在成为‘星巴克’的路上。”然而,米登燕研究“星巴克”并不是想要复制它,而是试图沿着巨人的发展轨迹,想要找到一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存之路。从企业高管到水吧老板来京之前,米登燕是湖北老家的一名小学教师。工作3年的他,决定在2001年辞掉这份“没意思”的工作,加入北漂大军。创建“水果先生”之前,他一直是“混”金融圈的。最后一份工作是一家PE公司的高管,主要负责快消领域的投资。5年的投资经历,使得他对一些连锁企业的高速扩张深有体会。这也让他动了创业的念头。▲米登燕选择2009年创业,正是看中“水吧”市场火热2008年,国内的水吧市场还是一片”奶茶“当道的格局。有一次,米登燕去韩国出差,无意中在机场看到了一家卖“鲜榨果汁”的水吧小店。刚升级为爸爸的他心想:“喝奶茶多不让人放心啊,开这么个小店挺好的,用新鲜水果榨出的健康饮品,肯定受欢迎。”回国后,这个想法一直在他脑海中打磨,次年他便付之行动。从离开职场创业的那一刻起,米登燕就设定好了“水果先生”的基调:一个卖健康“鲜榨果汁”的水吧,并在短期内迅速扩张。第一年,“水果先生”就开了12家门店。但并不赚钱。这让米登燕百思不得其解。产品是精选优质的,选址也都在早晚客流超过3000的Shopping mall里。这对完全依靠人流量盈利的水吧模式而言,应该是“稳赚不赔”才对。“为什么会不赚钱,是不是我们的模式有问题?”在对比了多家竞争对手的营业情况后,米登燕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水果先生”第一代水吧门店“水吧的特性是面积小、单价低、用户忠诚度低。这使得它与“水果先生”的气质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例如,一般水吧的定价在8-9元,而“水果先生”的均价却在22元左右,消费者很难接受。再比如,流动人群点饮品大多是为了解渴,这对水吧的制作要求就是要快。米登燕曾算过一家竞争对手制作一杯特调饮品的时间,大约在30秒。而“水果先生”从清洗水果、切水果到最后出品需要5分钟。“客人是不会等你的,所以不管从产品到模式,水果先生完全不匹配。”除此之外,米登燕还面临一个严峻形势:市场上后起的一批“鲜榨果汁”店铺,同质化非常严重。这对于消费者没有无任何差异化可言。因此,“水果先生”不得不面临第一次转型。为了生存,大做“加法”在谋求出路的过程中,米登燕不断做自我剖析:”我们的产品有两个特质:一是健康,二是品质。那我们能不能效仿”星巴克“,提供一种‘鲜榨果汁’文化的休闲空间呢?“于是,2013年1月,“水果先生”尝试在北京民生大厦和双子座大厦,开了两家写字楼店面,面积在70-120平米不等。“星巴克”是很多企业家钦佩的企业,马云曾这样评价它:“星巴克”在我看来,带来了无数的热爱,很多关心,一种交流,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方式的变革。尤其是在中国。米登燕当年的效仿,也是这种对生活方式的变革。但遗憾的是,他仅浅显地停留在了形式上。而这种形似但不神似的结果,必然是继续亏损。▲民生店首次尝试写字楼店面内心焦虑的米登燕,为了让店面活下去,他做了一个如今看来十分愚蠢的决定——给产品做加法。“我们卖过珍珠奶茶、满记甜品、干坚果、中秋礼品、早餐、水果冰淇淋等等,最高峰的时候有13类产品线。”做完加法后,“水果先生”有2/5的店铺挣钱,1/5保本,还有2/5赔钱;综合起来就是:仍在“保本线”上徘徊。米登燕发现这不是路啊,怎么办呢,于是他又一次将目光对准了“星巴克”。在分析“星巴克”产品时,米登燕发现,星巴克的产品非常单一,除了一些甜点和沙拉外,都是以咖啡为基底的极简产品。“我当时就想,为什么他们会上这些副食
文档评论(0)